成都餐饮界创业圈比拼做包子

13.03.2014  12:26

来自上海的卫涛(左)和来自台湾的谢诗瑜是包子店合伙人,他们除了分管财务和店面设计外,也要当店员。

从不做加盟的中华老字号“韩包子”,最近电话响个不停,“咨询加盟的电话都打爆了”。成都韩包子有限公司董事唐炜坦言,这都是托了庆丰包子铺的福。

其实,火起来的不只是“韩包子”。在成都,不管是高端餐饮,还是新兴创业群体、海归白领,一时间,包子成为餐饮界的宠儿。

滚烫”的包子

成都韩包子有限公司董事唐炜有些哭笑不得,“不晓得这些人从哪儿要到了我的电话,每天都会接到十多个要加盟的。”他1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家都开始关注起包子来了。

记者在百度搜索“庆丰包子铺加盟”,相关结果有374万个之多。网上甚至出现了关于“韩包子加盟”的山寨信息。

原本主营火锅和中餐的成都餐饮名店——狮子楼,最近也在转型考虑做包子生意。狮子楼总经办主任顾学航透露,已选址市中心的一个综合体开包子店,也兼营中餐。还计划在多个城市综合体内复制这个模式。

除了传统餐饮店,让包子热升温还有创业群体。去年年底,5个年轻海归在成都洗面桥东一街开出一家包子铺,一亮相就受到追捧。“有人排两个小时队,就为了买几个包子。”合伙人之一卢怀抒连说“没想到”。

天府软件园两位年轻白领也辞职卖起了包子,采取的是互联网营销模式,打开手机中的相应APP,浏览餐单预订好包子,不一会儿快递就送货上门,还能货到付款。上周,包子铺竟不堪配送重负,要歇业扩容。

亲民的包子

为什么他们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包子?“提起狮子楼,大家还是比较高端的印象。包子代表的是亲民和平价,我们打包子店的招牌,就是为了吸引普通老百姓敢进来消费。”狮子楼总经办主任顾学航说。

卢怀抒说,卖包子是他们几个年轻人闲聊时聊出的想法,“早餐市场太大了,成都目前还没有特别大的包子连锁店,这就是机会。”“韩包子”也看中了这个商机,他们放弃了繁华的春熙路商圈,将重心放在主营社区早餐店上。唐炜透露,预计未来3年,韩包子将在大成都范围开出200家连锁包子店。

推荐阅读

高科技的包子

包子的口味没有变,但包子的营销已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变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天府软件园白领袁先生辞职后经营的包子店,主打APP客户端订制,自己开发了APP软件,注册了包子网站,客户可以在手机和电脑上浏览菜单,下单购买,送货员会免费送货上门。其包子都用红糖盖了章,印着“JAVA”、“PHP”等程序员语言。带有网络色彩的包子刚开始每天卖100个,后来卖到500个,上周终于冲破了网店的承载量,“订单翻至前两天的3倍,送货人力跟不上了。”包子店的官方微博还为此发表了致歉声明。

接地气”的包子

如何解读包子火热效应背后的深意?新兴营销方式嫁接到传统的包子上,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记者采访了四川省饭店与餐饮娱乐行业协会会长何涛。何涛认为,包子既可荤,也可素,南北都认可;可当早餐,可当主食,携带也方便。不可否认,现在包子如此受欢迎,有从众效应。就像很受欢迎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带热了“炸鸡加啤酒”这一美食组合一样。

包子身上贴的是“大众化”的标签,这和现在崇尚节俭的大环境是一致的。在高端餐饮遇冷的时候,大众化餐饮依然受欢迎。包子的火爆,是餐饮业“接地气”的结果。

而用互联网思维做包子,将网络营销等新花样嫁接到包子上,一方面可让包子的附加值更高,另一方面可营造更好更方便的消费体验,更多地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提高市场占有率。(四川日报记者 李欣忆)

商界新人类

成都合伙人”的包子生意

创业遇挫“海归”回归传统行业

在成都洗面桥东一街和小天西街的交叉口,有一家名叫“元气鲜汁手工包”的包子铺。它的店主是四位有留学背景的人和一位曾在成都读书的上海人,其中两位是经济学博士。他们的年纪,平均不到27岁。当学历的光环逐渐褪去,他们在经历现实的坎坷之后,选择了放下身段,回归传统,用新的理念和态度去面对生活,创造财富。

身材小巧的卢怀抒是合伙人之一。2011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毕业的她在美国工作了一年后回到成都,和留学生时代的同学、来自台湾地区的谢诗瑜在成都高新区开了一家科技公司,“做一款手机APP,类似于大众点评这样的产品,我们预计它会很火,市场前景会很不错。

与想象的一样,产品用户量不断攀升,但是迟迟没有资金和广告注入,产品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在卢怀抒的视野里,上海有家连锁包子铺在市区发展了一千多家门店。去年8月,发展并不顺利的卢怀抒打定主意,想用做互联网产业的方式改做传统产业。在此之前,她连包子馅都没调制过,“包子更没动手包过”。

在寻找合作伙伴的时候,她们遇到了五位合伙人中唯一没有留学背景的卫涛。这个上海男孩于2010年从西南交大经济学专业毕业,去年从上海一家外企辞职。他通过大学同学、也是卢怀抒的高中同学、两位经济学在读博士蔡郑宇、黄柳蓉,认识了当时正在考虑做包子铺的卢怀抒和谢诗瑜。

三个处于事业低谷的年轻人,两个正在读博的“海归”,他们相互商量后,决定正式合伙,用做新兴产业的方式去做传统产业。

分工合作 目标是做包子连锁店

在几次争论之后,五个人明确了分工,学过经济的卫涛负责店铺账务管理;谢诗瑜负责店面设计和其他事物;卢怀抒负责收银和采购货物;在美国读博的蔡郑宇、黄柳蓉负责店铺微博的运行,“他们俩也是学经济的,做不好营销没道理。

去年10月31日,元气鲜汁手工包正式开业。“包子就是产品,好产品需要客户自己体验。”3月11日,卫涛站在店门口,身旁是一个柜台,上面摆满了食糖和吸管,“你看,我们的豆浆没有直接放糖,而是让顾客自己加糖,这就是客户体验。

就在一个小时前,五位合伙人开了一次越洋视频会议,议题是招聘事宜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记者注意到,从这里卖出的包子都要经过烤箱加热,才会送到顾客手中,“顾客也不容易,不能吃凉的包子。”卫涛说。

店面设计、店铺LOGO都出自谢诗瑜之手。“你看这个塑料袋就是她的主意。”卢怀抒指着挂在店门口的塑料袋说,“她建议,袋子要分大小,小的能装三个左右,大的能装四个。这样顾客觉得你很贴心,我们的成本也能降下来。

来自谢诗瑜的创意,还有用有开关盖的杯子装豆浆,“不用吸管,直接喝起来不会烫嘴。”卫涛作为店里的会计,对包子铺的经营状况了如指掌,过去半个月每天能卖40笼包子,平均一笼25个包子,一天能卖出去1000个包子,按一个赚6角钱算,一天盈利差不多600元。“这些不重要,先开始慢慢培养顾客,扩大市场,我们的目标是做连锁店。”卢怀抒说,“先不着急,慢慢来。那俩经济学博士都表态了,回国了立即归队,那时候我们的阵容就更豪华了。”(四川日报记者 王成栋/文 田为)

微评

民需”接力“公需” 可关注的不仅是包子

□朱玲

中央多项禁令之后,高端餐饮生意骤然变秋,而“接力”公款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是普通百姓的消费需求。投资包子店之热,看中的、深挖的正是这种需求。

一哄而上的包子店,能否都赚钱,我们还可以持续关注。但“民需”接力“公需”,可开拓的市场却不仅仅有包子。前段时间看了篇文章,说的是小型创业隐形利润前十强,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其中一个即是设在城市综合体的缝纫店。缝纫店和包子店的异曲同工之处,即看中的是普通消费者需求,但改变了经营手段。其获取更多利润的方法,在于将经营地点放在了人流量巨大的综合体。

包子的味道没变,缝纫店还是做卷裤边的活。但营销手段不同,就能卖出不一样的包子和缝纫服务。这种思路,或许可以启发更多的创业者:需求一直都在,就看你如何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