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新成都 “长高”200米 “长大”20倍

01.10.2014  08:20



1960年建成的锦江宾馆,成为当时成都最高的建筑,站在九楼上全城尽收眼底。(摄于1984年)

 
改扩建之前的成都一环路。(摄于1981年)

 
青年路,成都第一批“万元户”就诞生于此。(摄于1988年)

原标题: 65岁新成都 “长高”200米 “长大”20倍

解放初期,成都是一座四四方方的玲珑小城,中心城区仅有18平方公里。如今,成都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约358平方公里。65年来,成都建成区整体“长大”了约20倍。

65 年前的今天,中华民族在浴血奋战之后重新站立,为了心中不曾熄灭的家国梦想;65年后回望历史,中国人距离复兴之梦从未如此之近。

站在时代高峰回望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神州大地从满目疮痍 到 生 机勃发,经济总量从排名靠后到世界第二,人民生活由一贫如洗迈向全面小康。我们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中央。

65年,对拥有2千多年历史的成都来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正是这65年,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回顾成都城市变迁脉络,它不断在成长。横向,它由一座中心城区仅18平方公里的玲珑小城,扩大为630平方公里的特大型现代化城市。纵向,由一座座低矮的一二层建筑,到摩天大楼林立,天际线高度一次次刷新。

巨变·纵向

﹃长高﹄200米

从3层楼到248米 天际线不断刷新

慢慢地,眼看着成都的高楼越来越多。”在老成都人刘孝昌的记忆里,建于1952年的成都百货大楼,只有3层,是当时成都的重点大型商场,地标性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郊出现了很多工厂,如当时很有名气的刃具厂、无缝钢管厂等,但都不算高。后来,1969年,天府广场钟楼落成,这个共7层、高69米的建筑成为成都中心标志性建筑。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都的现代化高楼开始兴起,百米大楼开始出现,主要集中在春熙路、骡马市一带。1991年,身高118米的蜀都大厦建成,被称为当时的“西部第一高楼”。1994年,身高160米的中银大厦建成,成都的生长速度不断在加快。

进入2000年,成都的身高持续被刷新。2012年,华润大厦以211.80米的高度,打开了成都身高的“2”字打头阶段。两年后,248米的国际金融中心再次刷新成都高度,成为了目前成都最高的写字楼。《成都市建筑规划设计导则(2013)》中,首次对成都中心城区建筑按照建筑高度分为四个区间进行控制引导,分别为 24-50 米、50-100米、100-250米、250米以上。也就是说,成都允许超250米建筑,天际线高度不断被刷新。

刘孝昌认为,如果以解放初建成的成都百货大楼为参照,那么65年来,成都已经“长高”了200多米。

巨变·横向

﹃长大﹄了20倍

曾经路灯仅800盏 如今已超过10万

解放初期,成都是一座四四方方的玲珑小城,中心城区仅有18平方公里。如今,成都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约358平方公里。65年来,成都建成区整体“长大”了约20倍。

这20倍的变化,在道路建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刘孝昌家住南门,回想起他儿时成都的道路,“那时没有柏油路、水泥路,只有碎石路和六角形的石板路,雨天行人一踩,污水溅一身。

据四川省档案馆资料记载,解放前夕,当时成都的城区道路总长86.1公里,路面窄,多为碎石路面,桥梁多为木桥和石桥,道路边仅有路灯800盏。成都有一句顺口溜“马路不平、点灯不明、阴沟不通、电话不灵”。

随后,成都道路蛛网快速结织。1952年,为适应成渝铁路通车,建成了人民北路通往火车北站、梁家巷至八里庄的道路。后来,陆续又翻修了提督街、总府路,打通了人民路、解放路、红星路、东风路、新华路和祠堂街至东大街等主要街道,新建了连接城区内外的7座钢筋混凝土桥梁。

1984年,蜀都大道建成,1988年,一环路扩建竣工。翻看成都市建委的数据显示,2010年末成都市中心城区已建道路总里程2431公里,约为解放初的28倍。

除了长度,成都道路的宽度也在成长。15米、20米、40米……如今的成都中心城区里,有些主干道的宽度已经达到约70米左右。

解放前,成都道路仅有路灯800盏,到1988年底,这一数字变成了12000盏。目前,全市路灯数量已经超过10万盏。

这座城每天都在悄悄变化

30年,2万多张的胶片,汇集成了老成都的“小巷记忆”。这些朴实的画面记载了城市的一点一滴,记录城市发展变迁的脉络轨迹。有人说照片是“时代的切片,我想是的——那些黑白的影像,不仅是一代人的记忆,除了怀旧,更让人们从过去的角度重新关注这座城市的一切。这便是影像的力量。

国庆65周年前夕,我们来到周筱华老师的家中,从他2万多张胶片中筛选出这些我们老成都熟悉而又已经消失的画面,让时光穿越回到过去,看看我们这座城每天都在悄悄发生的变化。

百年春熙路、盐市口、骡马市是成都的传统商圈,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区域有了飞越性的发展,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以及商业经济的快速前进,叫卖揽客的小铺子华丽地变身,成为国际性的商场,成都市的“商圈”正在逐渐地向外扩张和发展。

80年代,画面中的一环路是那样朴实,二环路还随处可见农田。而如今交通的飞速发展将城市的脉络完全打通,绕城和各种高速公路暂且不提,仅中心城区的道路已经基本形成了环状与辐射状相结合的城市交通网络。

而昔日的文殊坊、宽窄巷子、水井坊、大慈寺三大片区,是道路狭窄、民房低矮的老旧城区,通过保护性的改造,这些区域已经形成了成都著名的历史文化片区,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传统风貌。

记者郝飞谭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