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造”电子车牌 为汽车打造“电子身份证”
在这个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变得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互联网+”是传统行业转型的热词,然而究竟如何才能“加”到“商业模式”上?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成都国科海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科海博”)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这家最初专门做行业信息化的公司,通过不断调整技术结构,逐步将目光转移到了开发难度更大、民生接近性更强的领域,开发了追踪大熊猫、森林防火等产品。昨日,记者了解到,目前公司正在挖掘“巴适公交”更多服务,正准备将模式“复制”到全国,还将建设电子车牌体验试点。
良好的商业模式带来资本青睐。2014年4月11日,作为成都高新区重点培育企业,国科海博正式挂牌新三板。
瞄准公交车 投入数百万开发“巴适公交”
打开手机,公交移动电子站牌、一键设置上下车闹钟、智能公交换乘方案、公交余额余次等信息一网打尽——这是去年7月在成都上线的“巴适公交”APP,也是国科海博的重要项目。“最佳公交路线是什么?下一辆公交车还有多远?即将到来的这辆公交车拥挤不拥挤?如何乘公交出行玩遍成都?……”陈鹏介绍说,“巴士公交”APP推出的目的,就是让成都公交出行尽在“掌握”中。
据介绍,这是国科海博与成都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合作的移动互联网项目,是全国领先的提供公交出行服务及公交周边产品和服务的APP,其中“定制公交”服务为全国目前唯一的通过O2O实现公交服务的模式。
“从两年前开始开发,投入了几百万。”陈鹏介绍,从正式立项到对外公开上线,项目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研发团队近30人。2014年12月,公司通过收购拥有“巴适平台”商标、推广和运营团队的“成都四季英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股份,加强了公司移动互联运营业务的实力。“公司在为将‘巴适公交’推向全国而做准备,目前我们在深挖成都市场,未来APP模式要复制到全国,将从西南城市开始。”
联合线上线下的多渠道推广,“巴适公交”上线4 个月,成都本地用户数已超过50万。截至今年上半年,“巴适公交”的用户数已经实现了100万。目前,“巴适公交”APP已经推出部分公交站点周边搜服务,让服务从公交出行延伸到生活服务上。“哪里有好吃的,好玩的,全都一网打尽。”
与高校共建实验室
智能识别技术用于野生大熊猫
国科海博最早设立于2002年8月2日,公司前身是由梁浩、甘泉、郭三旭、王珩出资设立的成都星海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立初期的注册资本仅为人民币100万元,后来经过多次增资扩股,到去年4月11日在新三板挂牌时的注册资本已经增加至人民币6000万元。
目前公司的主营业务可细分为三大核心产品和两类专业服务:基于应急指挥平台、运营内控管理平台和智能识别平台三大核心产品的解决方案,此外还有面向农林水利、科研和制造行业应用的软件开发和集成实施服务。
野生大熊猫追踪系统就是其中之一。陈鹏介绍,野生动物的行踪往往一闪而过,人工监测很难,而设备监测的数据如果不能即时传送,也很容易遗漏。通过“摄像机+软件”,能让野生大熊猫监测结果以短信提示、APP推送等方式,及时传送到手机上。
该技术出自公司与电子科大设立的联合实验室,“学校进行基础研发,我们来进行适合应用的改装和市场化推广。”这套系统还被用在了森林防火、山洪泥石流预警监测方面,不仅如此,通过“智能识别监控+后端综合应急指挥”相结合,还能实现应急智能化管理,“能实现人工所不能的24小时全天候守护。”
2014年收益过亿
未来将给车牌安上智能化芯片
电子车牌是汽车的“电子身份证”,“给车牌装上芯片后,交通主管部门就可轻松定位到每一台车的位置、速度、状态。道路监管流量控制、拥堵情况预测、盗抢和涉案车辆追踪等等都将变得轻而易举。”
根据公司公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公司和北京标准信源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成都市信息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约定三方基于现有的智能交通体系,通过汽车电子标识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以实现物联网创新技术在城市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及推广。
“目前我们正从企业信息化服务扩展到民众出行这些民生领域,把科技运用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去。”陈鹏表示,预计今年营收将过亿,在未来几年内,公司在智能交通和移动互联网的收入将会不断增长。
记者手记
拒绝“烧钱”推广
在采访中,陈鹏几次提到成本控制。“市场上的很多APP都是烧钱推广。”在“巴适公交”APP正式推出之前,陈鹏研究了团购网的兴起与衰落,在他看来,团购网本身盈利模式并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烧钱”推广,这也让他一度十分警醒。
但他并非没有压力。“其中两个时期压力最大,一个是立项前,面临投入可能打水漂的压力;二是刚刚推出的时候,面临推广压力。”陈鹏说。
对创业企业来说,能做到拒绝“烧钱”推广十分不易。也正是这份清醒,让陈鹏的公司保持研发第一,质量第一,找到自己的市场。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