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律师,打官司不收钱 跑专车补家用(图)

11.03.2016  11:31

成都农民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长杜伟。

早上出门,他打开专车软件,寻找前往成都建设南路的乘客;晚上下班,他再寻找前往犀浦的乘客拉一单。上下班跑一单专车补贴家用已是常态。

他不是专职专车司机,他是成都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长,四川唯一 一家公益律所创建人杜伟。

进工地维权被彪形大汉围住,个别部门不作为被踢皮球,动辄得罪大企业被数年官司缠身……再加之律所经费短缺,纵然已有10年公益维权经历的杜伟,也颇感举步维艰,然而,在路上的他直言,还将继续走下去。

10年前

从国企转身公益维权

杜伟,四川巴中人,成都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长,四川唯一 一家公益律所创建人。2006年,还未毕业的他被一家国企录用,每月能拿到3500元,待遇尚可。

当年,公司工地上的一位农民工,作业时摔成二级伤残,包工头却跑路了。作为上级承包商,这位农民工和公司并无劳动关系。

因此,杜伟站在公司立场处理,最终只赔付农民工10万元。正常情况,农民工应该得到50万元的赔偿。这件事触动了杜伟,让他重新思考自己。

2006年暑期,刚成立的四川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公开招聘2名律师。于是他辞掉国企工作,成为工作站的一名公益律师。

10年中

最不忍遭人冷嘲热讽

“公益律师,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杜伟说,有时公益律师还是一个高危职业。

2013年底,简阳人吴刚找到杜伟,他之前在成都一处楼盘打工,不小心摔成大腿骨折,最后被鉴定为9级伤残。按理说,吴刚应该获得工伤赔偿,可建筑方不认账,只愿意赔付吴刚六千元。

多次联系建筑方未果后,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杜伟带着吴刚来到楼盘工地,准备和对方谈判。没想到他一进去,就被几名彪形大汉围住,包工头声称什么律师都不怕,还扬言卸掉杜伟的大腿。谈判不行、离开也不行,最后杜伟只得借上厕所的机会拨打110求助,辖区民警赶到,才为他解了围。

虽然还是有点担心,但杜伟还是坚持办完这个案子。其实,遭遇人身安全威胁比较少,更多的则是冷嘲热讽,“比如说假正经,装腔作势,为了虚名才做公益,难听的话太多”。

苦坚持

上下班跑专车补家用

2015年4月,杜伟成立四川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坚持公益法律援助的律所(四川伟旭律师事务所)。律所有7名执业律师、3名律师助理。去年,律所一共办结640件涉及农民工维权的案件,追回各项损失1300余万元。

目前,律所是靠省市司法厅局拨款运行,每年有70万预算,律师每月能拿到五千余元,而工作站每年还有5万元经费短缺。“五千多的月薪,和商业律师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杜伟说,前段时间有人打一个涉及300余万财产的离婚官司,按照提成10%,如果胜诉,这一单官司就能赚30万。

杜伟和妻子结婚5年,还没要小孩,刚在成都犀浦首付买了一套90平住房。家里的轿车是妻子的嫁妆,杜伟坦言,每月工资不够开支,为了补贴家用,他也成了一名兼职专车司机。早晚下班拉一单,就能把每月的油费抵消。焦/点/对/话

“不接受有偿诉讼,是公益律师的红线”

华西都市报:当前农民工维权主要存在的障碍是什么?

杜伟:农民工群体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尤其是相关证据的收集。

华西都市报:四川公益律师的现状如何?

杜伟:目前四川的政府专职公益律师有700名左右,坚持全公益的律所只有一个。目前在省市司法行政机关的领导下,公益律师的前景大有可为,法治社会,需要更多的律师加入公益事业。

华西都市报:10年公益律师路,有没有过后悔?

杜伟:和商业律师相比,公益律师的收入确实很低,但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不接受有偿法律诉讼,是公益律师不能逾越的红线,我会坚持下去。

(华西都市报记者 李智 摄影 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