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迈向舞台剧第四城

26.01.2018  08:27

  ①

  ②

①②川话版话剧《茶馆》剧照。  四川人艺供图

  ③

  ④

③④音乐剧《麦琪的礼物》(小剧场版)剧照。  本报记者肖雨杨摄

  原创繁荣/市场火爆/戏剧节轮番登场/青年力量持续发声

  □本报记者余如波

  “独幕剧《武生》、都市情感川剧《川流不息》、杂技剧《东方有竹》、话剧《小镇琴声》、儿童剧《卡卡历险记》第一部,另外还完成了几个小戏和小品的创作。都市情感川剧《琵琶声声》也在2017年进行了校园巡演,我很欣慰。”2018新年伊始,回顾过去一年的创作,成都青年编剧、戏剧评论家潘乃奇给自己打了“70分”。

  潘乃奇日程紧凑的个人总结,也是2017年四川舞台剧的一个缩影:原创繁荣,不少作品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市场火爆,“爆款”剧目接连出现;戏剧节轮番登场,青年力量持续发声……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成都是国内舞台剧“第二方阵”。尽管目前仍面临诸多制约,成都依然紧随北上广,努力以自己的节奏迈向舞台剧“第四城”。

  1

   借助成熟IP

   “半原创”剧作成“爆款”

  突破原创优秀剧本难觅的瓶颈,借助成熟IP和外来专业力量,成都戏剧人正在开辟一种不同以往的戏剧生产模式。

  “今年以来看到的最完整、最优质、最长的半原创剧。”2017年12月20日晚,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川话版话剧《茶馆》落幕,走出锦城艺术宫的四川大学雷雨话剧社原社长刘静伊,便迫不及待发了一条朋友圈。

  说是“半原创”,一方面因为老舍的剧本早在60年前便已发表,还入选了目前的高中语文教材,很多人对其耳熟能详;另一方面,焦菊隐、林兆华先后执导的北京人艺版话剧《茶馆》,几十年来同样已成为经典,于是之、蓝天野、濮存昕等表演艺术家都曾参演。珠玉在前,《茶馆》似乎成为“禁区”,少有专业戏剧院团重排。

  对于四川人艺,挑战该剧难度可想而知。在导演李六乙的调度下,川话版《茶馆》保留了原剧的主要人物、情节,将全部对白改为四川话,高低错落、熙来攘往的茶馆布局也颇有川味。“四川话台词精准入微,市井、牙尖、凶狠、惨烈加倍放大,换幕还有心地请了金钱板艺术家来表演。”刘静伊说。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利用观众熟悉的成熟IP,成都舞台剧还诞生了《麦琪的礼物》这一“爆款”。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经典故事,十余首原创歌曲外加动感十足的舞蹈,这部音乐剧营造出百老汇般的舞台风格。

  我省过去少有音乐剧创作,《麦琪的礼物》却一炮而红。2017年7月举办的第十一届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上,《麦琪的礼物》谢幕时赢得长达5分钟的掌声,最终斩获“评委会大奖”。

  近年来,原创优秀剧本难觅成为国内戏剧发展的一大瓶颈,四川戏剧界逐渐有改编、复排经典作品的尝试。这些内容扎实、“自带流量”的剧作,也更容易得到观众认可:话剧《嫌疑人X的献身》赢得不少东野圭吾粉丝青睐,川剧《尘埃落定》《铎声阵阵》和舞剧《》均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借着《茶馆》的口碑效应,四川人艺已将“致敬经典”列为创作重点,以此作为区别于京、沪等地的发展方向。“我们打算每两三年做一部经典舞台剧。”四川人艺党委书记、董事长罗鸿亮透露,接下来将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合作推出新剧。

  2

   专业人才跨界

   舞台剧音乐元素“井喷”

  舞台剧创作如何跟上“供给侧改革”?借鉴其他优秀艺术形式值得尝试。成都舞台剧创作者选择与音乐“联姻”,创作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

  《麦琪的礼物》为成都的音乐剧创作带来广泛关注,吸引越来越多专业创作者加盟。

  2017年12月,又一部“成都造”音乐剧《我爱你的方式叫离别》上演,韩国音乐剧协会会长刘嬉声担任艺术总监,张靓颖、谭维维、王铮亮等歌手的制作人杨斐负责词曲创作,曾经的“超女”冯家妹担纲主演。“这个剧与其他音乐剧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华丽的咏叹调,而是非常接地气的通俗音乐,演员们也诠释得非常好。”杨斐说。

  回顾2017年成都舞台剧创作,戏剧创作者有意识地借鉴、运用音乐等艺术形式,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舞台效果。“我把这看作舞台剧的‘供给侧改革’。”罗鸿亮说,只靠艺术家的经验积累,已不足以满足如今的戏剧消费需求。“影视、绘画、当代艺术等都不妨借鉴。”

  四川汇聚着大量优秀音乐人,他们也将参与舞台剧音乐制作,视为自己创作生涯的全新挑战和出发点。2017年引发热议的小剧场舞台剧《欲望街角》和《我呼吸——博什瓦黑》,分别由独立音乐人、泰然阿修罗乐队主唱靳泰然,以及彝族音乐人、山鹰组合成员瓦其依合担任音乐总监,后者还受邀参加2017年7月的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我呼吸——博什瓦黑》中,瓦其依合还大量运用苏尼鼓、摇铃等节奏乐器,甚至将豆类倒入簸箕摇晃发声。“节奏感是人类共通的语言,能让观众随着节奏的起伏融入情绪变化。”

  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主任丁鸣分析,成都舞台剧音乐元素“井喷”,与一系列音乐产业扶持政策不无关系。近年来,我省设立2000万元规模的省级音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成都市也出台《关于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意见》。种种措施,使得成都成为音乐产业发展的沃土,吸引舞台剧分羹音乐市场“蛋糕”。

  3

   俘获年轻粉丝

   传统戏曲“诗外有功夫”

  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不仅是内容的更新换代,传播推广同样也得跟上潮流。昆曲、京剧等借此在成都舞台剧市场“攻城略地”。

  2017年的成都舞台剧市场,传统戏曲更成为“现象”,尤以昆曲、京剧风头正劲。6月中旬,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来蓉,先后上演“一戏两看·《桃花扇》”和“春风上巳天·成都站——川昆合演特别场”,戏票提前一个月便售罄。11月,北方昆曲剧院60周年院庆全国巡演,在成都连续演出《续琵琶》《牡丹亭》《怜香伴》三出大戏。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8月携京剧清音会《老生常谈》和京昆演音会《乱弹·三月》来蓉,同样是一票难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传统戏曲演出,都获得大量年轻人青睐。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方面得益于这些剧目、演员本身功力深厚,口碑不俗,例如“春风上巳天”阵容中光“梅花奖”得主,便有柯军、李鸿良、陈巧茹、王超、王玉梅等人;另一方面,不少戏曲从业者又愿意放下身段,利用年轻人熟悉、喜欢的方式推广传统艺术。

  北方昆曲剧院《怜香伴》谢幕后,主创现场建起足足6个微信群,戏迷既能即时分享剧院演出信息,还可以直接与演员互动交流。随后3位主演迅速卸妆,为购买衍生品的观众签名留念,火爆场面堪比明星见面、作家签售。王珮瑜直接把“弹幕”搬上舞台,观众一边欣赏台上的表演,一边就可以“吐槽”“围观”。演出之余,她还经营“瑜乐京剧课”“京剧其实很好玩”等平台,登上《朗读者》《奇葩大会》等综艺节目,不遗余力地传播、推广京剧。

  “走近才谈得上喜爱。在文化娱乐异常丰富的今天,如果设置过高的专业门槛,容易让年轻人对传统戏曲望而生畏。”丁鸣表示,利用现代传播方式,拉进观演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对戏曲建立情感认同。

  4

   青年平台崛起

   戏剧人才“抱团发声”

  随着一些戏剧节、戏剧评论平台的崛起,成都的青年戏剧人有了集中发声的平台,它们对于构建良好戏剧生态的作用值得期待。

  2017年最后一晚,随着香港绿叶剧团的肢体剧《孤儿》在四川省歌舞大剧院落幕,持续近4个月的“首届成都戏剧节暨2017川渝话剧双城记”正式画上休止符。在此期间,近20部中外优秀剧作在成都等地上演。

  过去一年的四川舞台剧市场,首届成都戏剧节暨2017川渝话剧双城记、2017三星堆戏剧节、2017成都新青年戏剧节“你方唱罢我登场”。《安提戈涅》《麦克白》《玩偶之家》《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这些时间跨度数千年,足以载入世界文学史、戏剧史的作品相继在成都上演,让戏剧爱好者有机会近距离感受经典的不朽魅力。

  首次举办的成都新青年戏剧节充满青春气息,汇聚了《走吧,我爱你》《卓文君》《是谁导演这场戏》《梦语者》等作品,推广成都的青年戏剧力量。“青年戏剧创作、演出近年来在京沪等地发展良好,成都作为西南地区文化重镇,理应发出自己的声音,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此次戏剧节艺术总监、川剧表演艺术家陈巧茹说。

  不过,与国内知名戏剧节相比,本土戏剧节的推动力、组织规模、落地执行等尚显势单力薄。“尽管内容上涵盖了一些优质剧目,凝结了成都的戏剧创作和剧场力量,但戏剧节本身还没有形成品牌。”潘乃奇介绍,国内著名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乌镇戏剧节等,不仅可以汇聚国内外大师名作,戏剧人、戏剧爱好者也以参与其中为荣。

  “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潘乃奇认为,本土戏剧节想要发展到这样的程度,达到这样的影响力,首先得请大师站台,有雄厚财力支撑,如此才能逐渐积攒口碑,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