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规划新理念:"独立成市" 让居民更有幸福感

23.01.2015  11:37

城市的品质,怎样让居民更有幸福感?

□本报记者张守帅 张明海 蒋君芳
  站上经济总量万亿元台阶,“归零”成都再出发。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占全省经济总量三分之一的成都,更显责任如山。
  在适应新常态中,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这不仅是成都自我加压,更是省委对首位城市的发展要求。成都确立的路径是,把握“稳中求进、统筹发展”工作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高端发展、极核牵引、改革创新、全域开放、民生优先。
  成都经济社会将呈现出的鲜活变化,不仅是经济课题、社会课题,更是一个直面现实的改革课题。四川日报将推出专栏,用整年时间聚焦成都的重大变革、城市转型、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开放合作等,记录这座西部城市的“新常态”,并对未来作出预测、展望、建议,形成《2015成都城市发展蓝皮书》。
  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这是成都新一轮发展的目标定位,但路径在哪里?
  成都两会期间,一个新名词被不断提及——“独立成市”。记者了解发现,从去年规划建设七大卫星城市,到今年构建网络城市群发展格局,成都城市规划理念吹进一股新风。这股新风,直吹向提高市民的幸福感。
【关键词】
独立成市新鲜出炉
  区(市)县向中心城区靠拢,边界逐渐融合,形成一个巨大的“”状城市——这是市民对成都城市发展历程的直观感受。这种发展模式的后果是,特大中心城市陷入“大城市病”困局,尤以潮汐式交通最为显著。
  所谓“独立成市”,有两个很重要的指标,一个是中小城市的功能完整、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第二个指标是有相对独立的产业支撑。为有效疏解中心城区压力,2014年,成都以“产城一体”理念推进7个卫星城市规划建设。成都市建委主任张樵说,从本质上看,“产城一体”是“独立成市”的基础。
  “独立成市”理念对成都卫星城及城镇体系规划,最重要的影响集中在交通规划。张樵分析称,成都城市群的交通,重点将被放在解决“点对点”的快速连接问题,避免城市沿着道路蔓延式发展。主城与新城、新城与新城间,将存在明显的生态隔离带。“如果说以前的道路规划像走村串巷的话,以后更像是一站直达。”张樵称,成都将选择地铁、有轨电车、城市轻轨等方式,构建中心城市到各区市县快速通道,中间站点少,而且道路不会无休止延伸,只满足点到点的功能。
  而且,成都还将使用“小街区规制”理念,理顺新城建设、旧城改造中的局部细节,增强城市的可步行性、通达性和人情味。这意味着,背街小巷,也将成为成都城市品质的体现。
【点位聚焦】
家门口享受城市幸福感
  郫县是成都七大卫星城之一,也曾在理顺与特大中心城市关系上“纠结”良久。
  “‘独立成市’的提出,对郫县来说正当其时。既要借助特大中心城市成都的辐射效应来借势发展,又要构建郫县自身自成体系的城市构架。”郫县县委书记苏鹏表示,2014年开始郫县就启动城区内92条“毛细血管”建设,“三年内在交通上的投入将超过百亿元”。
  对于如何“独立成市”,苏鹏强调一定要在产业规划、城市规划上高端,“切忌修到哪里就到哪里,最后一看反而不像个城市。
  西南交大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说,“独立成市”不仅仅适用于像郫县这种卫星城市,对于成都主城区来说也有现实意义。他认为,至少70%以上的工作、生活行动应在一定小区域内解决而不必要跨区域实现。
  “小街区规制”理念,也被认为是与“独立成市”一脉相承,目的是让城市变得更为“人性化”。
  因为长期的“工业+大农村”格局,成华区城市建设一直欠账比较多。“‘东郊惠民’、‘北改’以来,成华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飞跃,但这还远远不够。”成华区委书记张孝军介绍,成华区今年将继续投入近30亿元建设43条道路,5年内完成棚户区改造约2万户,继续把“北改”的成华实践推向深入。
  “加强教育卫生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小街区规制,要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的幸福感。”张孝军说。
【市民的2015】
幸福感升腾来自“细节
  元旦刚过,住在成都西面的成都市民彭小姐有了新发现,一趟新开通的公交125路,让她告别了“公交+步行+地铁”的“组合式”路线,上下班终于可以“直达”。“新开通的公交125路,将西面万家湾与南面金融城连了起来,我每天上下班的时间能节约不少,更重要的是,省掉了很多转车的麻烦。
  这个政府决策“小举动”,让彭小姐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有了更高评价,“一个有着‘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城市,会让人觉得很有品质。”“独立成市”、“小街区规制”的城市品质提升理念,最终也反映在市民身边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变化。
  2015年,成都将着力优化中心城区功能。通过深入实施“北改”工程,强化火车北站、八里庄等重点区域改造,健全医院、学校、菜市场等公建配套,加快建设畅通城北、宜人城北、发达城北。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完善老旧院落安防、绿化等设施,改造城区400个老旧院落,调迁城区14家老旧市场。
  张樵说,成都在老旧院落治理方面实施了一条“新政”,允许社区养老、医疗等社会化服务进入院落,以使居民就近享受公共服务,街道变得更富有活力。
  与此同时,根据“独立成市”要求,加快发展新型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优化规划、完善功能,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合理分工产业和功能。
  备受关注的市域交通方面,成都将加快建设地铁3号线等5条线路,开工建设有轨电车等示范工程,大力发展容量公交,进一步提高公交分担率,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
【众议】
  以中心城为中心、构建卫星城、推动“独立成市”,可以有效地引导人群从密集的中心城区分流出去,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发展格局。中小城市既要与特大中心城市密切联系,但又要功能完整、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相对独立。
  ——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 徐胜兰
  为避免出现大量钟摆式通勤交通,在卫星城的每一个组团内都要规划自己的商业中心、文体中心以及公园和绿地,还要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让居民就近生活、工作、消费。
  ——九三学社成都市委
  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 朱锐
  小街区规制的提出,很有必要。成都市老城区各种公建配套标准不一、参差不齐,学校、幼儿园、菜市场、社区用房的密度好大,怎么建,这些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便有,也只是各区县规章性的东西,还没有上升到市一级统一的法律层面。做好小街区规制,能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城市的各种便利、体会到幸福。 ——成华区跳蹬河街道
跳蹬河村书记 李玉兰
快评
为“小街区规制”点赞
  家中上了年纪的父母对大城市总有诸多“抱怨”,常讲起他们小时候,孩子们撒欢一条街,累了渴了,随便哪家都能讨到一把花生一杯水,因为整条街,都是彼此熟识的街坊们。这条街也是所有住户的“圈子”。
  城市当然要发展,父母也不是“老古板”,于是总会在“抱怨”之后加几句感叹,如果能有记忆中乡土中国的温暖人性,又有现代大都市的繁华便捷,该多好啊!
  成都城市规划理念新风,让我感到父母的心愿能够实现。
  除了“独立成市”宏观上的指标,我更为“小街区规制”理念的运用点赞——重视城市局部细节,增强城市的可步行性、通达性和人情味。就像文中专家戴宾说的那样,至少70%以上的工作、生活行动不必要跨区域实现。
  细节人性化的城市,带来的不就是更有品质的幸福生活么? (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