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观察| 内陆城市如何成为“国家门户”?

18.12.2015  19:33

在全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成都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10年的3倍以上的目标,底气何在?成都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有哪些具体实施路径?

12月17日,成都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召开,由市委新闻发言人解读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市委政研室重点解读成都市“十三五”规划建议,市发改委重点解读市委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决定。

经济维持中高速增长底气何在?

“不避讳地说,全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成都也不例外。但全会上提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10年的3倍以上,确定这一速度和规模,我们是有依据的。”成都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曾明友用大量数据回答“成都底气来自哪里”。

曾明友介绍,虽然202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并没有明确具体达到什么数字,但能确定这一速度和规模的依据,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单纯从经济数据测算,2014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56.6亿元,今年有望达到10800亿元,基本已提前完成中央和省委提出的翻一番目标任务。“十二五”时期,成都历史性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双过万”,从总体判断可以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另一个方面,经济发展看重的“时”、“势”、“机”都对成都较为有利。同其他城市相比,成都一方面拥有一系列普惠性红利,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孕育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全面落地等。

成都还面临一系列特殊利好,如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被确定为四川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依托城市、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中韩、中德、中法等国际合作园区落户成都等。这些机遇都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内陆城市如何成为“国家门户”?

成都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即: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高标准”具体“高”在什么地方?成都城市地位提升处于什么阶段?

“成都当前虽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问题仍然存在,并呈现出城乡并存态势,影响了全面小康的含金量”。成都市委政研室副主任罗蓉介绍,经过4年来的深入推进,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在西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但是,对标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四主功能”,成都部分功能还不够凸显,核心竞争力和带动辐射力还不够强大。因此在“十三五”这个战略机遇期,要统筹做好增加总量、提升质量两篇文章,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则是‘城市地位’的提升。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归根结底体现为在世界城市分工和全球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罗蓉介绍,当前成都经济外向度达35%,正加快成为国家门户城市。随着“一带一路”等战略深入实施和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基本建成,成都市将由国际化初期向中期加速演进,必须顺应国际化城市建设规律,从“区域中心城市”跃升为“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在世界城市分工和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八方面”发力,军民深度融合先行先试

未来成都有哪些具体措施?成都提出“八方面”措施↓↓

制图:华西都市报高翔

如何打通“两个通道”?“一方面是基于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曾明友表示,当前成都科技创新与经济深度融合不够,分散、封闭、低效,政产学研用之间相互脱节,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影响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重点就是解决创新资源难以从科研机构和高校向企业流动、为企业和市场服务的突出问题。

曾明友介绍,成都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而这项工作的重点,就是解决创新资源难以从科研机构和高校向企业流动、为企业和市场服务的突出问题。现在已经在研究具体的方案,包括工业研发占比、国际影响力占比,将量化的目标明确。

与此同时,成都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较多、科研成果丰富,特别在航空航天、核物理、信息安全等领域优势明显,但受体制机制限制,军工科技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四川着眼于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经验。因此,成都既有需要又有责任在这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取得重大突破。

夕阳中的天府门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