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编制防洪标准 到2035年最高达50-200年一遇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在极端天气的影响下,相同量级的洪涝灾害给成都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大,防汛减灾成为社会公众的关注热点。
在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科学确定防洪排涝规划目标,提高防汛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
近日记者从成都市水务局获悉,正在编制的《成都市防洪规划》,明确到2035年,成都防洪标准最高达到50~200年一遇。
全域防洪规划
涵盖成都1.44万平方公里范围
据悉,成都市地形地貌变化丰富,山区、丘陵、平坝各占三分之一。因此,成都洪涝灾害形成以山洪灾害、江河洪水和城市内涝为主。山洪主要集中在龙门山和龙泉山山区和丘陵地区,江河洪水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腹心地带,城市内涝主要集中在成都市主城区和区(市)县重点城镇。
近年来,岷江上游修建了紫坪铺水库,实施了金马河、沱江、湔江治理,开展了府南河、沙河整治,打通了岷江、锦江、沱江“三大排洪总出口”,基本形成“上蓄、中分、下排”的防洪格局。
成都市水务局局长阳昌寿介绍说,《成都市防洪规划》是一个全域防洪规划,涵盖成都1.44万平方公里范围,主要由:一个“11+2”中心城区规划,9个远郊市县区域规划,及27条主要河流专项规划构成,形成成都市“1+9+27”的全新防洪规划体系。
正在编制的《成都市防洪规划》明确到2035年,“11+2”中心城区、东部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防洪标准达到50~200年一遇;特色镇防洪标准达到10~50年一遇;新型社区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排水管网提升改造
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阳昌寿介绍,编制中的《成都市防洪规划》,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新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环境为重”的思路,注重协调好人与水的关系,处理好治理与保护的关系,给洪涝以空间和出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本次编制的《成都市防洪规划》与过去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做到‘三个结合’。”阳昌寿介绍说,一是防洪工程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二是防洪工程与水环境保护相结合;三是防洪工程与景观绿化相结合,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目标,处理好局部与全局、上游与下游、左岸和右岸的关系,筑牢绿色空间底线。
“针对不同主要灾害形式,我们将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分类加以防治。”阳昌寿介绍,会通过加强洪水预报和调度,加大防洪工程建设力度,构建江河防洪工程体系,夯实防汛基石来应对江河洪水;通过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着力构建预防避让智慧防汛预警平台,提高山洪灾害预警预防能力,主动避险、提前避让,降低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还会对排水管网进行提升改造,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降低中心城区和重要城镇的内涝风险。
阳昌寿说,在未来的防汛工作中,通过《成都市防洪规划》的落地实施,把洪水治理“除害”向生态保护“兴利”转变,在遵循河道流水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实现洪水为我所用,与自然和谐相处。成都商报记者 林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