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维和医疗队再赴黎巴嫩 带上香肠解乡愁

16.01.2014  14:31
原标题:成都维和医疗队再赴黎巴嫩  带上香肠解乡愁

   四川在线记者 曾卓琳实习生吴冰清摄影方炜

  昨日下午2点,15名头戴蓝盔贝雷帽,身着联合国标志迷彩服的队员,从训练场前往成都双流机场,奔赴黎巴嫩执行为期8个月的联合国维和任务。这是由成都军区总医院组成的维和医疗队,是医院派出的第三批赴黎巴嫩的维和医疗队,前两批分别在2007年和2010年派出。

  临近春节却要和家人分别,为解乡愁,医疗队特地带上川味香肠和腊肉,还有喜庆的红灯笼和中国结,只为在异国他乡感受家的气息。

   再请缨 女护士两赴黎巴嫩维和

  分别,总是让人心酸。医疗队的车辆启动时,小女孩儿一句“爸爸,你要早点回来啊!”听到这个,车窗内的爸爸眼眶湿润。

  43岁的孙进坐在车内,挥手和大家告别,但模糊的视线里并没有她的家人出现。“不让家人来送行是我的意思,一是父母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二是分别太伤感,所以我们就提前团聚了。

  孙进是成都军区总医院妇产科护士,这是她第二次请缨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上一次是2007年。“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障联合国营区维和官兵的健康,在紧急情况下,对当地的平民提供人道主义关怀。”孙进说,黎巴嫩虽然没有大的军事冲突,但地方纷争不断,2007年的一场汽车炸弹事件离营区只有5公里,气氛紧张。

  即便如此,孙进对维和工作充满怀念,“如果不看到危房,当地还是很漂亮的。”上次去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她和队员一起搭建了简易的医院,从规划用地到搬运活动板房的材料,都靠自己来。“这次主动请缨再去黎巴嫩,也想再看看当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孙进说,有了上次的维和经历,她还有更多经验和队员们分享,比如用哪种电话卡便宜,当地环境如何等。

   解乡愁 带上川味腊肉和香肠

  由于参与维和任务,医疗队员无法和家人共聚马年春节,为解乡愁,医院院务部助理(也是负责此次后勤保障的队员)丁鸿专程购置了喜庆的红灯笼和中国结,还带了川味腊肉和香肠以及包汤圆的馅料空运黎巴嫩,保证队员们在异国他乡也能好好过个年。

  成都军区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杨波是此次带队队长,据他介绍,2013年11月底受领维和任务后,医院迅速抽组了30名人员,由医生、护士、厨师、驾驶员等组成,其中有8名女队员,医生来自普通外科、骨科、妇产科、耳鼻喉科、心内科等科室。并对其进行了专业英语、维和知识、外交礼仪、军事技能等科目进行了强化训练。

  30名队员分两批前往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等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成都军区总医院组成的医疗队也是东区司令部最高级别的医院,15日启程的15名队员是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将于1月下旬启程。

  杨波介绍,此次参与维和任务的队员中,有10名队员参加过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等任务。

   ■维和历程

  2007年1月27日首次赴黎 遇难战士眼神令人难忘

  中国首支赴黎巴嫩维和医疗分队乘联合国包机直飞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分队共有60名官兵,以成都军区总医院为主体组建。

  成都军区总医院血液内科主管护师吴艳群回忆称,2007年6月24日,一场恐怖袭击在距离维和医疗队营地3公里处发生,附近巡逻的西班牙维和士兵伤亡惨重。

  其中,一名年仅18岁的重伤士兵被送往医疗队急救,情况十分危急。吴艳群站在伤员身后,一手托着士兵的头,一手托着血袋为伤员加压输血,“当时他已经不能说话了,只能用渴望求生的眼神望着我,那眼神,让我至今难忘。”但是在当晚,年轻士兵还是牺牲了……

  2007年8月7日,中国首支赴黎巴嫩维和医疗分队60名官兵,全部荣获联合国维和一级勋章。

  2010年6月16日二次赴黎 高效抢救法国巡逻队士兵

  中国第7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共335人,由60人的成都军区总医院医疗分队和275人的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分队组成。

  当年9月7日,赴黎维和医疗队接到急救电话,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维和部队法国巡逻车发生车祸,车辆事故造成一死一伤。

  医疗队谭映军队长果断决定,在第一时间启用重症伤员抢救预案,对车祸伤员紧急救治。立即出动一辆救护车火速赶往事故现场进行急救;调动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近20人,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急救措施准备到位。经过积极救治,伤者伤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