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经开区:做好“加法”踩好“油门”

26.04.2014  10:48

4月18日下午,成都经开区北京路上,10多辆刚刚下线的捷达、速腾打着双闪灯从厂区向物流中心驶去。刚刚出炉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一汽-大众产量达到14.5万台,比去年同期的8.9万辆足足增加了5.6万辆。

不单是一汽-大众,在成都经开区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10个整车厂和290多家关键零部件企业。今年一季度,在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企业带动下,汽车产业强劲增长,带动经开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7%。

给产业做加法 不断找增量

成都经开区成龙大道与车城大道交汇处,阿尔特成都国际汽车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加速建设,地下工程建设已全面完成。“好多家企业‘打了招呼’要入驻。”阿尔特成都国际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发展规划部经理吴兰敏介绍。

今年,成都经开区提出要围绕“微笑曲线”两端大力招揽技术研发类和增值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企业。“微笑曲线”两端的招商引资,不仅是经开区做大产业规模、迈向产业高端的选择,更是在面对一汽-大众产量接近“天花板”的主动谋划。

去年,一汽-大众生产整车49万辆,今年预计将达到54万辆,接近设计产能。“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找增量,包括新上车型、新落户项目。”成都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桦言明策略。

4月18日,一汽丰田为明年下线的普拉多2.7L建设的存放库钢架结构搭建完成。沿经开区走一圈,攀钢钢板、长春惠光等49个在建汽车配套项目加快推进。李桦告诉记者,今年沃尔沃S60L、吉利高原、一汽发动机、一汽铸造都将量产或投产,成为经开区再踩油门的强大动力。

围绕龙头引配,以企招商,也是经开区的一大策略。

围绕整车企业发展,龙泉驿区已经引进关键零部件企业290余家,实现了发动机、变速器、车桥、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架系统等近千种汽车关键核心零部件建链发展,成为国内聚集整车品牌最多、产品门类最丰富的汽车城。

给服务做加法 让企业安心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根收紧,企业投资意愿不强……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政府应该做啥?“当然是服务好企业。”李桦说。

今年2月,成都经开区管委会展开企业大走访活动,5个组2个月内走访了200多家企业,梳理了企业提出的600多个问题和建议,并为企业建立“问题台账”。“能解决的当场就解决,不能解决就建立台账,找分管部门系统解决。”成都经开区企业发展服务局副局长刘国松介绍,通过企业走访和长期累积的经验,经开区摸索出“招进来、建起来、转起来”的“三段式”服务模式,提供“一次性申报、一窗式受理”等“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一汽丰田普拉多2.7L项目用电和用气问题就是这样解决的。一汽丰田管理部部长杜际鹏介绍,按照项目进度,需在4月底前完成新增电力专线建设。“按照正常流程,逐级审批不能满足相关时间节点的要求。”成都经开区管委会为此大开“绿灯”,精简流程,并联推进,确保了供电方案审批和电力施工按期开展。

4月初,成都经开区召开外商投资企业座谈会暨项目促建工作会,目标指向同样是企业生产、企业员工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除生产项目外,经开区将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放在生活性服务业上。“投资者越来越看重生活环境,宜业的同时,一定要宜居。”刘国松说。6月,成都经开区的澳门特色街区将开门迎客。

专家点评

岳有仁(四川省汽车产业协会会长):

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之所以实现强劲增长,内部原因在于,一汽-大众、吉利、一汽丰田等龙头企业产能相继释放,这是生产率的红利;外部原因在于,在全国汽车产能过剩,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西部市场由于存量不高,还有着较高的刚性需求,这是市场的红利。

下一步,成都经开区的汽车产业要在充分利用以上红利的基础上,着眼调整产业结构,从中低端车型转向高端车型,同时让汽车产业链中的链环扣得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