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 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03.07.2017  19:27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源出《诗经》,是老百姓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是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的执着梦想。

  全面小康,这个词组充满着质朴的温情,也承载着庄严的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号角响彻神州大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旨与要义,既在“小康”,又在“全面”。“小康”追求的是发展水平与质量,“全面”追求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任务,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成都作为四川的首位城市,正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高位推进城乡扶贫开发,统筹抓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生态扶贫和能力扶贫,着力缩减城乡相对贫困人口,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在市科技局对口帮扶下,金堂县又新镇柏山村搭建“三入股三分红”机制,打造“一核三环”党建发展模式,简阳市老龙乡三里埂村创新“两项任务”“三个一”的思路,以“绣花”功夫,推进精准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产业+扶贫

  搭建“三入股三分红”机制

  打造垂直产业链

  从春熙路出发,一路向东,沿途经过金堂近郊的又新镇,山道两旁郁郁葱葱。驱车约一个小时,便可看到柏山村,1000亩桃林分布在错落有致的山坡上。

  “现在依靠种植优质桃,我们也能和城里人一样,也能按月领工资了,年收入比之前高了3000元。”说起现在的光景,柏山村村民刘建英一脸喜悦。

  像刘建英一样,去年柏山村20多户村民依靠种植优质桃,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上万元。

  柏山村属深丘地貌、十年九旱,如何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打造垂直产业链?柏山村是成都市第三轮第二批扶贫村,去年,在牵头帮扶部门市科技局的指导下,探索出“三入股三分红”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优质桃主导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

  何谓“三入股三分红”?三入股,即集体经济组织以资金入股,占7%的股份;企业以技术入股,占3%的股份;农民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占90%的股份。“三分红”,即前两年不进行利润分配,从第三年优质桃挂果产出后进行分配,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分别按平均亩产值的7%、3%、90%进行分配。

  具体如何分工?成都市科技局派驻柏山村第一书记陈启龙介绍,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资金使用监管和整个项目全过程监管。企业负责桃苗购买、定植、嫁接以及前两年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统一采购和技术培训等配套服务,两年后将代管的优质桃产业移交给农户,并为群众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和果品销售服务。农户负责前两年桃苗定植、浇水、用肥和施药等所需人工,以及土地间作、保护桃苗和优质桃产业移交后的全面管理。

  “过去靠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生,由于干旱,年产不高,扣除成本,基本挣不到钱。参加‘三入股三分红’后,将土地出租,既可以收租金,也可以靠劳力挣钱,收入稳定了,娃娃的学费存够了,生活也跟着不一样了。”刘建英说。

  “三入股三分红”打通土地、资金、技术之间的壁垒,使农民有土地,却缺乏资金和技术的难题得以解决。“现在已经有246亩土地,24户精准贫困户参加三入股三分红。

  “我们在市科技局的帮助下,邀请了农科院专家实地查考土壤等情况,因地制宜,种植优质桃。”陈启龙介绍,现在已经有1000亩优质桃种植,7.2万株苗木,部分已经开始挂果。“今年只是部分挂果,人均年收入已经提高2000元。预计投产后,亩均产出1000-4000斤优质桃,年总收益达90—360万元,户均年增收达6750—27000元。

  沿着成南高速、金堂大道,不久,绿水青山间,白墙、红瓦、木格窗,一幅山水田园风光图映入眼帘。

  依托种植优质桃,站在新起点,柏山村在市科技局的帮助下,大力发展旅游业。正在打造的柏山桃园风景区里的桃花,今年3月首次绽放。“今年只是试运营,日均游客量就有1000多人,打造好后,肯定会吸引更多游客。”陈启龙说。

  练足内功,厚积薄发。柏山村一步一个脚印,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大力发展旅游饭店、旅游运输、休闲娱乐、商务会展等旅游产业,推进提质升级。

  基础设施升级,村貌焕然一新。在市科技局帮扶下,柏山村新建产业路16公里、入户道路6公里,2座提灌站、2台变压器已全部安装投入使用。

   科技+扶贫

  创新“两项任务”“三个一”的思路

  推进精准扶贫

  近日,简阳市老龙乡三里埂村,一场由农业专家为村民讲授农作物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专题培训会如期举行。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在对口帮扶的简阳市老龙乡三里埂村,科技局着眼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发挥科技职能优势,创新“两项任务”“三个一”的总体思路,切实推进精准扶贫。

  “两项任务”,即抓好基础设施扶持、一对一帮扶、助推产业发展的“两扶一助”和“特色产业科服通”两项任务。“三个一”,即建好一套智能滴灌示范系统,推进一项特色农业产业,做实一个农技讲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都市科技局帮助三里埂村引进技术开展了约20亩的智能滴灌示范点建设,并采用新技术营养液,预计帮助果树提前一年挂果。

  助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在提供资金帮扶同时,市科技局积极联系省农科院、市农林科学院的相关专家,先后6次来到该村的田间地头深入调研,从产业规划到技术指导全程扶持,推进了当地发展以凤凰李、柑橘春见和辣椒为重点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推进“农技讲堂”进村入户,在市科技局牵头下,建立了老龙乡、三里埂村、成都科技服务中心协同推进的综合建设机制,推进农技讲堂建设。“我们还将每季度按需推进农技讲堂的培训课程。”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着眼当地长远发展的重点需求,科技局将“成都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深入到当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便捷优势为当地信息“输血”。目前,已推送各类农业产业发展、种养殖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信息200余篇条。

  三里埂村村民张某,长期在外打工,看到三里埂的变化,决定回乡创业。“科技扶贫的好政策,让我们返乡创业有干头。

  和张某一样,近年来,不少有志创业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加入创新创业队伍。

  在成都市科技局指导下,老龙乡三里埂村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目前,一对一帮扶的困难群众中已有10余人启动了自身的产业发展和创业计划,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有效消化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党建+扶贫

  打造“一核三环”党建发展模式

  党建激活扶贫一盘棋

  扶贫攻坚工作千头万绪,加强基层党建十分关键。在市科技局指导下,又新镇柏山村探索出一种“一核三环”党建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党建扶贫双推进”的路子——党建促扶贫,脱贫强党建。

  何谓“一核三环”党建发展模式?又新镇党委书记卿烈军介绍,“一核”即领导核心。以柏山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强化政治引领、服务引领、发展引领和思想引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民主集中制,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脱贫攻坚,先得建强支部。“一环”即设岗定责环。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设置基层党建、村民自治、纪检督查、精神文明、群团组织五个工作责任区,明确5名村“两委”干部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担当。

  “二环”即作用发挥环。深入推进“组织带路掌方向、党员带头作示范、能人带富作贡献、多元参与聚活力”等工作,丰富党员亮身份、典型作示范、能人比带动、社会组织比服务等活动载体,形成每个责任区有一个优质服务团队、一批示范典型,弘扬正能量。

  “三环”即工作目标环。按照建设“大爱柏山·幸福桃园”总体思路,明晰党的建设、新村建设、产业发展、精神文明、群团服务、乡村旅游六大类11项具体工作和目标,“挂图作战”全力推进,实现以产脱贫,共奔小康。

  用党建引领一颗“”,盘活扶贫实事一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市科技局指导探索的“一核三环”党建发展模式,正加速构建党建促扶贫的清晰“实景图”。

  “在“一核三环”党建发展模式带动下,党员群众思想观念不断转变。”卿烈军说,通过召开群众大会、代表会、议事会等会议,广泛宣传以产脱贫、以产促收先进经验、具体做法,群众主动参与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等意识明显增强。

  “精准扶贫对象思想观念不断转变。”卿烈军介绍,市科技局采取“1帮1”和“多帮1”方式,领导带头深入贫困农户家中,帮助24户精准扶贫对象制定出产业发展个性化方案,解决扶贫对象自身办法少、产业发展无资金无技术等问题,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自主脱贫意识明显增强。

  在“一核三环”党建发展模式带动下,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农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放眼望去,农房红色砖瓦风貌统一,农房内厨房、厕所、圈舍干净整洁,房前屋后庭院美化,鸟语花香,城乡新型形态不断彰显。

  “以前住在破旧的土房里,冬不挡风,夏不遮雨。如今赶上好政策,政府帮助改造旧房建新居,让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感到特别满足。”柏山村一村民说道。

  激活基层党建的“池水”,加快贫困地区脱贫的“步伐”,柏山村在市科技局指引下的基层试水,无疑是加强基层党建,推进精准扶贫的一次有效探索与破题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