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李勇入选2013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陈俊 摄影 华小峰)日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下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2013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名单的通知》,全国确定了421人入选2013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其中,成都理工大学李勇教授成功入选,也成为成都理工第7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教师。
12月11日,本网记者专访李勇。这个做了30年地质研究的教授,可以说是最熟悉四川龙门山地区地质情况的人之一,“我对这里的沟沟坎坎非常了解。”
研究>>>来四川30年 他熟悉这里的沟沟坎坎
在李勇办公室的墙上,挂了四五幅四川地质图;茶几上堆满资料,多是关于地质学的刊物;他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是一篇关于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全英语论文,那是他最近完成的研究报告。李勇拿起一支激光笔,在墙上一幅地质图上熟练地给记者指点着:“看到了吗?这条就是龙门山断裂带。”那是李勇再熟悉不过的地方,30年来,他已经跑遍了龙门山的沟沟坎坎。
原籍江苏的李勇,198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之后来到成都地质学院(现为成都理工大学),一直从事地质研究至今,“到四川30年了,一直就在这儿,没挪过窝。”他哈哈笑着说。1987年,李勇开始了对龙门山地区的地质研究,在龙门山前陆盆地与造山带等方面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几十年间,他多次出入龙门山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和研究,可以说是最熟悉这块地区的人之一。
勘察>>>一座山爬了7天 晚上在野兽群旁睡觉
地质研究需要常常呆在野外勘察,李勇也是如此。在龙门山地区做地质填图时,他一年有五六个月都要待在山沟里,“一条沟一条沟地蹿,看这里有什么石头,哪里有断层。”这是一项极为繁重琐碎的工作,一块四五百平方公里的地区,李勇带着10多个人要做3年才能完成地质填图。
山里的生活很辛苦,有时还很危险。1992年前后,李勇带队去映秀地区做勘察,“那次在映秀连续住了6个月。”期间为了爬一座山,李勇和4个队员跟着3个当地药民足足爬了7天,走到哪儿睡到哪儿。有天晚上,队伍决定在山顶一处岩片下搭帐篷休息,只见药民特意砍了一棵很大的树来生活,当时还年轻的李勇感到很奇怪:砍棵小树不行么,砍大树多可惜。等到夜幕渐深时,山林里起了变化,“我能感觉到有很多动物就在身边的树丛里活动,但看不清是什么,很吓人。”李勇拿火把一照才知道,岩片周围站了一大群类似牛羚的动物!这时药民才解释说,砍大树是为了把火烧旺,这样野生动物才不敢靠近。
预测>>>汶川地震前10个月 他曾预测北川断裂很危险
2007年,李勇和来自四川地震局、英国以及美国的3名专家,联合在一本名叫《tectonic》的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龙门山活动构造和地震的论文,其中明确提到:北川断裂是龙门山地区最危险的一条断裂。北川断裂,就是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而此时距离汶川地震的发生只有10个月。遗憾的是,这个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重视。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些国外媒体将这篇文章重新找出来,大家才发觉,这篇文章里预测到的几个很危险的活动断层,恰好也是汶川地震中发生了断裂的地点。专家们在文章里的准确“预测”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李勇说,这篇论文的成果贡献是非常大的,“因为在汶川地震前,国内外地质研究者一直认为这个区域很稳定。”
不过对于地质专家来说,只能预测到可能的危险地点,却没有办法预测出具体时间。对于这种“无奈”,李勇表示,这仍然需要地质研究者们的长期监测,和相关部门的有效预防措施,来共同避免灾难造成的损失。
危机>>>成都平原附近有断裂带 需要时刻警惕
最近几年,李勇的研究重点是成都平原。他坚持一个地质学家的警惕:“大家不要觉得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国’就放松警惕,一定要觉醒。”李勇表示,蒲江新津断裂、龙泉山断裂,都是离成都不远的断裂带,在历史上也有地震记录。虽然这些断裂都非常浅,但在蒲江新津断裂带地区,曾经发现过地震造成的陡坎,这说明,历史上的蒲江新津断裂带地区曾经有地震活动。
李勇表示,成都地区会不会发生地震,是一个需要勇敢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他和团队也一直在跟踪关注,“我们要加强研究,看它动的情况怎么样,未来什么时候会动,然后才好采取相应措施。”
“看一个人搞不搞地质,就看他认不认石头。拿一块石头给他,能不能说出石头的成分、年代、从哪里来。拿块四川地区的石头给我,我来认是基本没有问题的。”——李勇
链接>>>
李勇:江苏人,1963年生,地质研究专家,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前陆盆地与造山带、活动构造与汶川地震等方面有突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特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石油、地矿等部门和国际合作项目等30项,获四川省、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共7项,主笔专著8部;在Basin Research、Tectonic、Geology、EO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12篇,被SCI、EI收录17篇,并在AGU、HKT、IAS、IAEG等国际会议上宣读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