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环保警察机构今年内完成设置 参照森林公安

15.04.2014  12:50

  成都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大生态大环保格局渐见雏形

  “预计成都城区15日空气质量为良或轻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这是“@成都环保”微博昨日发布的成都城区空气质量预报的主要内容,这条预报也是成都有史以来发布的第104条正式的空气质量预报。今年以来,成都发布这些空气质量预报积累的经验,无疑是成都应对重污染天气的重要技术基础。

  昨日,成都市环保局提供的消息显示,为落实《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该局将在空气质量预报预测技术提升的基础上,于今年6月底前出台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并建立工作机制。事实上,除公众关注的大气污染应对,成都各相关部门正在就市委《决定》中有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各项重大部署积极谋划落实。

  成都商报记者 祝楚华

  关键词:新规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2014年深入研究,提出具体方案,2016年启动试点,根据试点情况总结经验,2018年初步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排污权初始分配权工作方案 成都今年将调研初始排污权分配有关情况,制定方案,根据省上安排,适时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

  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今年在市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上,就引入专业化第三方开展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治理探索试点试行,2016年向水污染防治项目推广。

  环境风险损害鉴定评估制度今年调研、拟定工作方案(试行),2016年启动试点,根据试点情况总结经验,2018年初步建立环境风险损害鉴定评估制度。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今年调研、拟定工作方案(试行),2016年启动试点,根据试点情况总结经验,2018年初步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

  (据成都市环保局提出的2014年改革工作计划)

  关键词:治理重污染天

  出台应急响应方案 让成都应对更从容

  市委决定中明确要求,要“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和综合治理机制,突出治理雾霾。

  事实上,对于重污染天气应急和综合治理机制,成都已有探索和实践。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启动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无疑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都也正在积极行动,应对这个挑战。现在,每天下午不到5点,成都市环保局的官方微博“@成都环保”就会发布第二天空气质量的预报信息。而这是成都提高空气质量预测能力、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的必要技术基础。

  根据市委《决定》要求,成都又提出了生态体制改革在应对重污染天气工作中的新计划:建立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建立成都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机制。其工作进度安排是:2014年6月底前,出台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并建立工作机制;2014年12月底前,出台成都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并建立工作机制。这些机制建立和完善后,成都对重污染天气的应对无疑更加从容。

  关键词:生态红线

  强化刚性约束 各区市县全面启动划定

  除了人人都要呼吸的空气,实实在在的花草、树木、湖库、湿地也是人们感受生态环境之美的重要载体。成都城东南绕城高速外侧不远处,就有一片令有人赏心悦目的城郊花园,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白鹭湾。这个经常在媒体上露脸的地方,近期又完成了3.3平方公里的湿地一期工程。

  这里的水面遍种荷花、菖蒲、菱角等数百种植物,呈现出鸟鸣虫跃,蜂飞蝶舞的原生态氛围,已经成为一张靓丽名片。这张名片其实也只是成都近郊多张类似名片中的一张。按照《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成都将在中心城区周边的环城生态区内构建“六湖八湿地”生态湖泊水系。此举,无疑有望优化成都的城市增长方式,科学奠定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城市总体格局。

  开展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同时,体制上的改革也正抓紧推进。根据部署,成都将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制度。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市域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完善生态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资源利用红线。编制生态保护规划和环境总体规划,强化规划执行的刚性约束。

  成都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在回应生态红线划定时表示,目前成都各个区市县已全面启动这项工作,自下而上,在1:2000的图纸上划定生态功能、环境质量、资源利用3条红线,今年6月底能全部划出。划定后,今后的发展不能突破这3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