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淡妆浓抹总相“宜”

23.12.2013  00:15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成都的魅力何在?

    123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犹如一幅山水泼墨画,小城镇于青山绿水中诗意生长;大都市在宜居适度中自然呼吸……

    成都,淡妆浓抹总相“”。

    以产优城 做美城市之“

    一个拥有1400多万人口的特大中心城市,该有怎样的形态?

    2013年11月30日,成都梁家巷。“笃,笃,笃……”持续的机器轰鸣从打围的工地传出。

    成都市“北改”办传出消息,当天,包括一条7.7公里的双层干线在内的3条全新交通干线同步开工,将重塑这座城市的北部轮廓。

    这一迄今为止成都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北改”,计划投资3300亿元、涉及195平方公里城区,将视线直接对准曾经以“”闻名的成都北部城区,通过基础设施、旧城改造、产业升级、生态建设,最终将呈现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多元化的城市生态、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四态合一”的宜商、宜业、宜居新城北:这是成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然而,提升城市面貌,改善基础设施,仅仅是成都立城优城的开始。只有走“产城一体”的发展之路,才能避免重蹈空心城镇化、片面城镇化的覆辙。成都紧贴产业园区建设城市新区,依靠产业为动力建设城市,依托城市为载体支撑产业;在中心城区,则以城市综合体为依托,沿交通轴线形成城市的“商业走廊”,引导人口科学布局。在具体举措中,小城镇建设不失为一大亮点。

    淮口镇,一座坐落于沱江之滨的小镇。2004年,城区面积仅有1.9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过3万。截至去年,该镇的城区面积达到9.8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过7万人。

    淮口的“长大”印证了成都“一轴双核六走廊”、“大城镇群带大郊区”全域空间布局的功能,如今一个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多中心、网络化城镇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也勾勒出了成都这座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态之美。

    以文塑城 守住城市之“

    最近,家住成都市马鞍东路的张萍生活发生了新变化:路平了、灯亮了,厕所不堵了,房子不漏雨了……小区还是原来居住的那个小区,却没有大拆大建,也没有推倒重来,而是用更低成本的综合整治,实现城镇文化传承、特色风貌塑造乃至城镇品位。

    曾经的废弃工厂,被改造成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一处处特色老旧住宅,通过综合整治再度成为民众乐居的所在……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支撑、生态打底、文化为魂,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共融发展,城市“年轮”因此而留下。

    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风靡全球,让成都人深入思索文化产生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国家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历史文脉独具特色、底蕴深厚。“如果城市历史文化的‘根’断了,城市的‘魂’也将随之丧失。”成都市主要领导表示。

    因此,成都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格外注重历史街区、文化廊道和天府古镇群建设。在“北改”中,成都把驷马桥、天回镇、九里堤等地点深厚的历史渊源融入到建筑设施当中,以雕塑、篆刻等实体形式,让城市的历史文化走出书本、博物馆。

    以文塑城,守住城市的“”。成都的城镇化里安下了“乡愁”。

    以水兴城 护好城市之“

    “天府之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如何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留下宜人成都的生态本底?成都将视线落在了水上——

    在成都市建委提供的一份关于成都环城生态区建设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作为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力作的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是在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成都“生态梦”。何为环城生态区?

    今年5月底,成都锦城湖和白鹭湾生态湿地正式向公众开放,成都市规划的“六湖八湿地”环城生态区初露芳容。

    到2017年,成都要在环城生态区范围内建成六个大型湖泊、八处生态湿地,这些湖泊和湿地遍布成都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如同为城市戴上了一串80公里的“翡翠项链”:通过环城生态湖泊水系的打造,水域规模将达到28平方公里,比例将由7%提升到21%。

    环城生态区建设犹如一道“生态屏障”,不仅前瞻性地解决了未来成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隐忧,也弥补了成都一直以来缺少大体量水面的遗憾,复兴了悠久灿烂的城市水文化,护好了城市持续发展之“”。

    但环城生态区建设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绿色分隔了城市组团,避免城市如同摊大饼般无限扩张,实现“城区五百米见绿、有条件地区千米见水”的生态建设目标;未来城市将采取“走廊+组团”式的布局方式,各个组团之间采取快速通道连接起来,保留由自然山水、景观农业、人工绿地构建起的大面积绿色开敞空间,实现交通网络和生态网络、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态的科学配置,一个“全域绿意盎然、水韵悠长”的城乡建设新格局跃然而出。

    率全国之先,开创性地制定《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谋后代之福,护好城市发展之“”,成都,因水而脉动!

    【环城生态区建设四大意义】

    ●打牢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建设生态本底

    ●遵循现代城市发展规律,构建城市独特气质

    ●扩展宜人成都城市格局,传承城市水文化

    ●生动体现惠民实效,丰富大众生活需求

    【成都市小城镇建设工作目标】

    ●城镇化形态格局更加优化。着力构建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多中心、网络化城镇体系,形成双核共兴、轴线支撑、走廊展开的“一轴双核六走廊”、“大城镇群带大郊区”的全域成都空间发展格局。

    ●城镇吸纳就业能力大幅提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以上,2015年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6%,2020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40万人以上,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占比达到92%。

    ●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城乡人口分布较为合理,城镇绿色智能化发展水平、民生福利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初步建成经济实力较强、人居环境优美、文化魅力凸显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 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