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民警:陌生人提供的二维码扫不得 当心中招
□本报记者 钟振宇
1月18日上午,在成都市公安局“防范通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宣传周”活动现场,67岁的市民林大爷边听民警介绍边回想自己的经历,连连表示“心有余悸”。
原来,头天下午,林大爷和老伴在东郊记忆的草坪上晒太阳,一位男士走来向老人推广成都某农家乐网微信端,表示如果扫描二维码将提供手机支撑架等小礼品。尽管老伴坚决反对,林大爷还是固执地掏出了手机,“我微信耍不熟,不会扫。”“我来帮你操作”。倒腾了半天,该男士表示,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扫描成功,但依然提供了小礼品。
在活动现场,林大爷带着疑惑咨询了相关问题。“现在的通信网络诈骗手段非常隐蔽,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千万不要在街头扫描陌生人提供的二维码。”现场民警解释,通过扫码、短信链接等方式,犯罪分子可以将手机植入木马病毒,这个病毒生成带有诈骗内容的短信再群发给手机通讯录中的所有手机号码,“接收者以为是亲戚朋友发来的,缺乏警惕和防范,一点击就可能中招被骗。”
当天,成都市公安局发布的一组数据让林大爷“不寒而栗”——2015年1-12月,全市共受理该类诈骗案件7069件,同比上升76.3%;立案7041件,同比上升104.7%;造成群众损失1亿元,同比上升150%;全市共刑拘141人。
而近日由北京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总队与360联合发起成立的猎网平台也发布了《2015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和四川的举报量位居全国前五位,分别为3040起、1992起、1480起、1395起和1354起。“在传统的电话、手机来电类诈骗中,中老年受害者占多数。在互联网诈骗中,年轻人是受害者的主体。”活动现场,四川电信公司安防部门负责人提醒,虽然老年人使用网络交易、购物的是少数,但决不可掉以轻心,“一旦手机中毒,就可能成为诈骗信息的散发渠道”。
采访现场,多位民警、专家表示,自己的父母都曾经历或险些遭遇通信网络诈骗,而且他们的学历都不低,一些还是高学历知识分子。“中老年群体占受害者比例不小,要加强防范。”
民警提示,老人由于拒损心理较强,担心受到损失,往往顺着诈骗者的提示深陷其中,特别是一些体弱多病的老人,对保健养生类诈骗容易上当,希望子女们能够给家中老人多介绍一些社会上的新型犯罪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