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民生落在细微处
“河水清了,空气好了。”成都市民张秀英现在每天早晚都要到摸底河边散步,可在半年前,这条河还是条黑臭河,夏天经过要捂鼻子。
“市里年年都办民生实事,阳光啥时候也能照到摸底河?”张秀英和街坊们的多年期盼,去年终于成真。
“改善民生,要多办普惠实事,多干‘里子’工程。”仅去年一年,成都市基本完成183条黑臭河渠清淤截污,今年将再综合治理200条。
民生实事年年办,如何办到群众心坎上?成都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把民意作为民生项目选定的首要原则,让民生工程更接地气。
通过市长公开电话和信箱、市政府网站“政民互动”平台、市级媒体、民调中心等渠道,成都向市民公开征集民生实事项目建议成为常态。
“小区门口就那么一条窄巷子,以前出门主要靠‘摩的’,贵不说,还不安全。”自从长度仅5.5米、身段灵活的小公交车在街口设了站点,正兴社区居民刘宜不再为出行的“最初一公里”犯难。
在征集上千条“公交民意”基础上,2013年起,成都在中心城区开通100多条“社区巴士”等小公交线路,疏通市民出行的“毛细血管”。
幼儿园布局不合理、部分小区配套滞后,也是市民反映集中的问题。“社区附近没有公办幼儿园,私立幼儿园一年学费3万多。”去年9月锦西幼儿园建成开园,新桥社区居民阮丽娟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这家直属教育部门管理的公办幼儿园,离阮丽娟家十几分钟路程,每月学杂费、伙食费600元。
成都去年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以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为主,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73所,使普惠性学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当年,全市新增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74所,覆盖率升至77%。
违建拆除干净,垃圾分类处理,新设门卫房,新添电子监控……走进金鱼街社区181号院,很难想象这里原本是个无门卫、无物业、无居民组织的“三无院落”。“违建见缝插针,环境脏乱不堪,时不时还有住户失窃。”居民高丽红还记得金鱼街的昨日窘况。
“不能让‘三无院落’成为服务和管理盲区”,2013年起,成都市县财政两年投入4.2亿元,1440个“三无院落”变身“放心院落”,并同步成立自治组织。今年底,成都将完成全市范围内的“三无院落”整治。
据统计,2014年成都实施民生工程项目174个,较上年增加投入63亿元。2014年年底,80余位市民代表验收民生工程,总体满意度为97.5%。
经过近两个月的公开征集和研究论证,今年3月,2015年成都十大民生工程正式出台,聚焦交通出行、生态环境、公建配套等民生热点难点。
秉持“大城市、细管理”理念的成都,正把改善民生的重心投向城市的角落和细处,让更多市民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