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无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宏观目标需要一批有实力的新兴企业担当重任。充分培育和扶持有“冲刺能力”的中小企业,成为成都武侯区深化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今年以来,成都武侯区试点由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担保公司三方出资共担风险,率先在成都推出“成长贷”、“壮大贷”,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成长贷”解企业燃眉之急
对于成都英德生物医药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来说,近年来正走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在去年被上市公司新华医疗收购后,其产品销量持续上升。但烦恼也随之而来,销量提升迫使生产线扩能,资金周转压力也越来越明显。
该公司财务经理陈兴明为此操了不少心。“公司被收购后成为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融资有了更多的约束条件。”陈兴明说,就算满足了诸多条件,写申请、交材料、迎接银行考核,马不停蹄地跑,也要两个月才能把贷款办下来。1000万元的资金要东拼西凑跑几家银行,这样一来时间拉得更长,但公司的生产根本就等不起。
“高新技术企业前期的研发投入普遍较大,但从长远看,往往市场前景不错,如果因为资金问题而影响发展就可惜了。”武侯区经科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向企业宣讲“成长贷”政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成都英德向有关部门提出了贷款申请。“没想到这1000万元贷款竟如此容易。”从确定申请贷款,到银行来拿走所需材料,再到贷款到账,总共用了3天时间。变化的不只是时间,贷款利率相较其他还更加优惠。陈兴明由衷地感叹道:“"成长贷"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除了成都英德,唐源电气、四川三元环境治理等科技型公司都在“成长贷”推出之后获得了帮助。数据显示,从去年9月至今,“成长贷”共为15家企业提供了7160万元的贷款,贷款额度从40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目前仍有12家企业正在进行审核,算上这部分,贷款总额度在1亿元左右。”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壮大贷”助企业进一步发展
“成长贷”主要面向区内高新技术以及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从去年9月运行以来,已经成功地在企业与银行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那么,区内工业企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融资问题如何解决?相较于初创期企业,这些企业发展更成熟,但融资要求也更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壮大贷”应运而生。
和“成长贷”一样,“壮大贷”也设立了风险资金池,由区政府、市经信委、成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三方出资组建,比起“成长贷”各方出资1000万元,“壮大贷”的风险资金达到了9000万元。
“银行不愿放款,主要是怕风险;如果风险分摊了,顾虑也就打消了。”区经科局中小企业科科长李辰明介绍说:“有了风险资金池,如果在贷款过程中,企业未能及时还款,就由风险资金池承担。”从“成长贷”的运行情况看,去年至今风险资金池依然完好无损。“风险分摊的背后,实际上是更严格的把控。”据介绍,首批获得贷款的企业,全部由区经科局和银行一同进行风险评估。
与“成长贷”相比,“壮大贷”的贷款上限更高,达到了3000万元。同时,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壮大贷”的融资成本比一般贷款更低。彩虹公司相关负责人李智丰告诉记者:“企业贷款还能享受20%的贴息政策,算下来利率甚至低于银行基准利率。”
据了解,自“成长贷”启动以来,已有包括彩虹公司在内的6家公司申请贷款,总金额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