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档案馆:市民为阻止日本开领事馆捣毁饭店(图)

08.12.2013  13:26

省会公安局发布的四名日本人入驻大川饭店的公文。

  华西都市报:上世纪30年代,一份绘制于当时的侵华日军军事地图显示,成都已赫然被列入日军的一个重要军事目标。日本帝国主义料定,侵华战争一旦全面爆发,成都将肯定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大后方,必须提前把手伸到成都,才会为今后实现更大的阴谋铺平道路。所以,1936年,日本人声称要在成都开设领事馆,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即将实施。

  1936年初,成都民众强烈抗议日本人在成都开领事馆,未果,愤怒中他们捣毁了四名日本人入驻的大川饭店,两名日本政客暴尸街头。一石激起千层浪,案件如何了结?此事又该如何善后?这里,我们通过成都市档案馆保留下来的资料,试图为读者还原当年那场事件背后的真相。

   未经允许

   日本人在金河街开领事馆

  1936年2月,日本外务省开始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在成都设立领事馆的要求。当时,重庆已有了日本大使馆。成都和重庆相距并不远,日本人偏偏要急于在成都再开设一个领事馆,其用意自然令人怀疑。

  根据1936年2月份和3月份之间,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和国民政府外交部之前往来的电函密令,外交部是这样明确的:成都不是通商口岸,拒绝日本当局在成都开设领事馆。

  尽管在与日本当局的交涉中严词拒绝,但在行动上,外交部和国民政府却表现得较暧昧。显然他们并不愿直接得罪日本当局,而是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地方政府。

  成都方面以刘湘为首的军政要员,虽然坚决反对日本人来蓉开设领事馆,但碍于外交,又苦无解决良策。这样的局面显然是日本人最愿意看到的,他们来蓉开设领事馆的计划照常进行。

  1936年3月,日本人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在成都金河街56号住宅门前悬挂上了“大日本驻川总领事署”的木牌。

   当局暧昧

   变相纵容日本人的气焰

  1936年6月,日本当局正式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要在成都设立领事馆,并任命原日本驻华大使馆中国情报部部长岩井英一为驻蓉领事。

  消息一经传出,成都、华阳两县的社会团体以及广大民众群情激愤,联合向国民政府、外交部发出反对日在蓉设领的通电,以表达成都民众反对的决心。

  尽管民间反对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但当局不为所动。甚至在蒋介石看来,这是一个打压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好机会。“蒋介石不愿意把自己立在风口浪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摊子事儿扔给四川政府,扔给刘湘去处理,处置不当,正好来个兴师问罪,借题发挥,把蒋系势力借机伸到四川。”档案专家姬勇说。

  国民政府这种不置可否的态度,也变相纵容了日本人的气焰。8月中旬,所谓的驻蓉领事岩井英一等一干人,在既无批文也无公文的情况下,从上海坐船到成都来开设领事馆。

   捣毁饭店

   市民在混乱中打伤两日本人

  岩井英一等人乘坐的轮船刚抵达重庆,重庆的各界群众就举行集会请愿活动,抗议日方在蓉开设领事馆,并拒绝为日方提供任何交通工具,当地政府也迫于压力拒绝接收和办理相关公文和护照签证,日方人员因此滞留在重庆。日本方面于是决定成立设领先遣队,委派田中武夫、深川经二、渡边三郎和濑户尚以旅游观光为名,先期抵达成都,探听虚实,伺机行动。8月23日,田中武夫一行四人住进了位于成都骡马市的大川饭店。

  不知是谁走漏了消息,当晚6点过,数百名群众突然包围了大川饭店,齐声责问日本人来蓉的真实企图,平日里飞扬跋扈的日本人不甘示弱,派出渡边三郎出来申辩,与群众对峙,此举更是激起了众怒。

  大川饭店门前聚集的群众越来越多,最后增加到了近万人,这中间有普通市民,军校学员,还有青年学生。

  警察进不了大川饭店,现场的电话线被人掐断。大批警察的到来,让群众的愤怒情绪迅速升级。突然,有人吆喝,学生队伍率先开始冲进大川饭店,抓住四个日本人一阵痛打。

  四名日本人夺门而逃,田中武夫、濑户尚被堵在饭店门口,当场被打得头破血流,被赶来的警察接走。深川经二、渡边三郎两人,在冲出饭店后随即消失了。

  8月24日夜里,成都民众捣毁大川饭店,暴打了日本政客,还沿路游行示威,砸毁了平日里一些贩卖日货的商店、百货公司,直到8月25日凌晨才结束。

   事情突变

   一天内找到“凶手”并枪决

  此时,省会公安局、警备司令部却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焦急。从25号凌晨开始,他们陆续派人查找失踪日本人。清晨6点过,有办案的警察回报,在天府中学门口和华阳县署附近各发现一具尸体,面目模糊。

  这两具尸体不是别人,正是失踪的深川经二、渡边三郎。情况迅速汇报给了刘湘。25日,蒋介石也获知了此事。

  后来,省会公安局局长范崇实给刘湘的情况汇报中,只字未提已抓获肇事要犯,在刘湘此后发布的命令中,也未曾提到肇事凶手归案的情况。

  但是到了8月26号,两位此前从未出现过的人物,居然一夜之间成为了这起事件的主角。他们两人分别叫刘成光和苏得胜,一个37岁,一个34岁,一个在松潘当过土匪,一个游手好闲贩卖烟毒。当天中午,范崇实突然向刘湘报告,华阳县政府已拿获肇事要犯刘成光和苏得胜两人,经审讯,两人均对事实供认不讳。就在这一天的下午,刘成光和苏得胜二人居然直接由成都警备司令部拉到正府街的事发地点,被现场执行了枪决。

  这一过程只在一天内就全部结束,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咋舌。而在档案中,也仅有这么一份所谓的审讯笔录,寥寥不过两百多字,既无证人证词,也无警方调查记录,仅凭一份审讯笔录,就匆匆结了案。这也给后人留下无数疑问。

   避免纠葛

   或是两名死囚当了替罪羊

  不管真相如何,就在刘苏二人被行刑的第二天,日本方面派来的调查人员到现场进行了勘验,确认两名死者为深川经二、渡边三郎无疑,但无奈现场又看到已经被执行了枪决的两名肇事案犯,也觉得对此案有些无话可说,没过两天就回去交差复命了。

  姬勇说,事发后,为了搪塞日本人,蒋介石和刘湘等人似乎有了共同的默契,于是刘成光和苏得胜这两个小人物终于被推了出来成为了解此案的关键人物。

  正是这两个人的归案伏法,使得这起震惊全国的反日事件最终尘埃落定,箭在弦上的外交危机得以平息,当然通过这起事件,日本当局企图要在成都开设领事馆的阴谋彻底流产。

  很多年后,社会上流传一种说法,说当时被就地正法的刘成光、苏得胜二人,不过是充当了替罪羊的角色。之前,这两人是被关押在当时华阳县大牢里的死囚。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想玲合作单位:成都市档案局(馆)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