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未来怎么建?城区常住人口将控制在620万以内
制图/高翔
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要把成都真正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未来5年平均每年开通2条以上地铁
直通成都两会
华西都市报记者殷航赖芳杰
未来,成都在你眼中是什么模样?高大上还是接地气?1月14日,政协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闭幕,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在讲话中,详细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成都”、“怎样建设成都”等一系列问题。在他眼中,成都将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依靠“铁水公机”四箭齐发,真正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到2020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旅客吞吐量直逼9000万人次。未来5年,成都将平均每年开通2条以上地铁,累计建成投运地铁13条,总里程达500公里。此外,成都还将加快形成至西安、武汉、昆明4小时高铁圈,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8小时高铁圈,市域“半小时交通圈”。
一座城市的定位,决定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方向。未来,成都将扩大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产业空间,提升新区产业承载能力。此外,突出发展龙泉驿、温江等8个卫星城和6个区域中心城,以及10个小城市,配套完善各个区域的交通、产业和服务,并凭借“交通先行”战略,打通中心城区和各区县的“任督二脉”。
【关键词】
四态合一“小街区”也有大生活
步行15分钟即可解决各类生活需求
成都市委提出,要以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的思路引领城市发展,切实做到形态美城、业态兴城、文态活城、生态优城。
成都人可以有多宅?足不出户、指头一点,就能享受优质的城市服务。黄新初给市民打了“包票”,“小街区”规制正在逐步推开,这个可以有。
未来,这个城市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和每一处景观都将被当作艺术品来打造,镌刻着鲜明成都印记的文化地标、文化公园和文化景观也将建成,让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在街头一坐,就能发呆晒太阳。
而成都市民就更巴适啦,晒完太阳再溜达溜达,水电气费交了,水果蔬菜买了,快递取了,回家可以安心做菜,等着家人下班归来。
家园的美丽,也需要当家人的坚决守护。成都将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尽最大努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修复,努力让蓝天常在、绿水常流。
生活舒坦了,工作动力更足。黄新初提到了成都的产业雄心:将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千亿产业集群达6个以上,为经济总量向第二个“万亿级”冲刺提供坚实支撑。
记者了解到,高新区的扩容正在推动,即在成都东北部选择一定规模空间,交给高新区托管,以缓解高新区资源环境约束,带动先进技术溢出和先进理念输出。
【关键词】
双核共兴城市空间转向“组团式”
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20万内
成都自建城以来,一直沿袭单中心的空间布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病”问题开始显现。如何“治疗”?黄新初直言,要推动城市空间由“圈层式”向“组团式”转变。
怎么转变?他告诉政协委员,要构建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双核,以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为支撑,以小城市、特色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市域城镇体系。到2020年,成都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要控制在436万平方公里以内,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要控制在620万人以内。
记者了解到,要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天府新区、北城改造和独立成市“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位于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核心区的兴隆湖,湖水早已蓄满。在它的周围,成都科学城、西部博览城、兴隆湖立交等建筑正拔地而起。一位居住在附近的市民透露,自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后,环境、道路、经济都在改变。
黄新初称,目前,成都将扩大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产业空间,提升新区产业承载能力。
除了天府新区,北城改造也是成都“华丽转身”的一大亮点。记者了解到,目前,“北改”累计新改建道路196公里,关闭、搬迁、升级专业市场56家,完成21个棚户区改造,打通一批“肠梗阻”道路。
未来,“独立成市”将影响成都的城市规划。黄新初直言,成都目前还未形成结构合理的城市群。如何解决?他开出“药方”:突出发展龙泉、温江等8个卫星城和6个区域中心城,以及10个小城市,配套完善各个区域的交通、产业和服务。
【关键词】
城市功能打造至西武昆4小时高铁圈
三“国字号”园区概算投资达5000亿
谈及城市功能时,黄新初说,身处西部的成都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时,要有“大开大合”的气魄。
成都如何做到“大开大合”?交通是关键。
目前,成都正在建设西部交通综合枢纽,“铁水公机”四箭齐发。自2012年起,成都便提出“交通先行”战略,借此打通中心城区和各区县的“任督二脉”。记者了解到,过去5年,成绵乐、成渝高铁、成都第二绕城高速、二环高架等一批项目建成通车,成都内联外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
未来,成都将加快形成至西安、武汉、昆明4小时高铁圈,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8小时高铁圈,市域“半小时交通圈”。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5年,成都的交通实力还会随着成都新机场、轨道交通和国际铁路港的建成而大力提升。去年12月,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4000万人次,坐拥中国航空第四城的美誉。到2020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运营后,成都将成为全国第三个“一市两场”的城市,年吞吐能力将超过9000万人次。
轨道交通方面,“十三五”期间,成都平均每年将开通地铁2条以上,累计建成投运地铁13条,总里程达500公里。此外,成都正在建设中国最大的国际铁路港。以“蓉欧快铁”拉近成都和欧洲的距离。据了解,2016年,“蓉欧快铁”力争开行班列300列以上,并延伸到德国纽伦堡等欧洲枢纽城市。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成都的国际化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成都获批的外国领事机构已达15家,在中国内地仅次于上海和广州,市民在家门口即可办理美、法、德等国的签证。
除了“交往圈”,成都的“财富圈”也不容小觑。目前,成都已举办过财富全球论坛和世界华商大会,有26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去年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400亿美元。
今年,成都的“国际范”还会进一步彰显。目前,中韩创新创业合作园、中德中小企业园和中法生态园等3家“国字号”国际合作园区落户成都,其概算基础设施投资已达5000亿元。
【关键词】
改革创新吸引更多国内外创客
扮好最大“天使投资人”角色
“成都这座城市,表面上散发着舒适休闲的生活气息,骨子里却富含着改革创新的精神特质。”黄新初认为,当前城市之间围绕创新的争夺更加激烈,创新日益成为决定城市地位和分工的核心因素。
2015年,“创业天府”行动刮起创业风潮,凭借“菁蓉汇”的号召力,国内外创客扎堆来成都创业。而2015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则向全国乃至全球亮出了“成都创业、创业都成”的城市名片,众多“创业黑马”脱颖而出。
如何让更多创客扎根成都?下一步,成都将积极扮好最大“天使投资人”角色,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合,让更多人才涌入成都。
另一方面,成都发明专利申请量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初步具备了同世界先进城市“掰手腕”的能力。
而国资国企、投融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也将不断增强城市发展内生动力,充分释放城市发展红利。黄新初表示,前不久,成都由中央和省委直接“点将”,被确定为四川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依托城市。成都将进一步完善面向未来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技术路线图”,加快在重点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同时,成都将结合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力争尽快形成一批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关键词】
共建共享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门槛
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这座城市的市民。黄新初说,成都将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城市发展格局。
愿景如何实现?“市民的口碑,是城市最好的丰碑。”他直言,未来成都要创新政府治理,避免城市发展中“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持续办好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民生实事,高标准推进城市和农村扶贫。
此外,政府将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秩序,让各类市场主体有序参与。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将全面放宽民间资本的进入门槛,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实现城市和企业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