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最早“出租”溜溜马:坐到目的地 骨头也快抖散架

20.04.2014  17:58

上世纪三十年代老成都的黄包车与鸡公车。

      原标题: 溜溜马:成都最早的“出租车

  “五大码头兴航运,万里烟波离人愁”,本报上周报道的老成都水运交通,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日前,民俗专家刘孝昌约请记者,继续为大家描绘旧时光里的成都交通风貌,讲述成都人出行的陆上工具,马车、鸡公车和黄包车。

   溜溜马:公子哥儿的最爱

  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四川主要产两种类型的马,河曲马和建昌马。繁殖于川西北,三江源头附近的河曲马,耐力强,一匹能负重200斤到300斤。而生于西昌的建昌马,个头矮小、体格健壮、善走山路,翻山越岭,如履平川。

  300多年前,旗人入关,对马非常重视,城内有专门的马市,被称为骡马市,马市交易繁盛,交易频繁。在郊外还设有许多马店。马倌除了给马儿喂饲料,还可以配马鞍,装铁马掌,梳理鬃毛就不用说了。

  马的数量多,由此衍生出一种被称作“溜溜马”的交通工具,这可说是成都最早的“出租车”。溜溜马,就是骑着马儿溜一转。那时的成都米店多,不少马被专门用来为顾客驮米。这些马儿岁数大了以后就变成“溜溜马”了。

  农历二月到青羊宫赶花会,三五里路,年轻好耍的公子哥儿在马夫的搀扶下上了马,还要问一句“不会摔着我吧?”“不会不会,这马走路稳着呢。”马夫满脸堆笑。慢倒是真的,这些以前不跑山路,以“驮米”为职业的马习惯慢腾腾走路,倒是马背上的乘客,目的地到了,骨头也快被抖散架了。

   鸡公车:平原山地皆能行

  民俗专家陈涛、刘进人等人介绍,在清代,马拉轿车较流行,而四川地区由于崎岖不平的山路,在农村地区独轮车的使用更为普遍。农闲时,车夫们进入城里头搭客挣钱。

  独轮车,也叫“鸡公车”,至少在汉代时已使用。“鸡公车”因系独轮着地,所以无论平原山地,小道皆可畅行无阻,是一种胜过人力担挑和畜力驮载的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人类交通史上一项重要发明。“鸡公车”沿至近代,也是农村许多人家通用的客货运输工具。车上无帷障,下雨则张盖或荷笠乘之。车行时,轮响吱吱如鸡鸣,俗呼曰“鸡公车”。

  “鸡公车”主要是乡间使用,因农村地区道路多为泥土路且较窄,而鸡公车的独轮不拘大路、小路、田坎路,均能行使,在民间运输中占有重要位置。晚清和民国时期,不少农村人进城也用鸡公车。鸡公车高车,一般用来载货,矮车在车上铺块布,便可用来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