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曾经的红庙子"股票市场":从街这头走到那头 就能赚500元

07.12.2014  07:56

   核心提示

  《财经国家周刊》这篇文章中,称当年的成都红庙子为中国最大的“一级半”市场,并记录下不少人的共同观点:这里才是中国最早的“三板市场”。

  在勾起成都人的回忆之外,文章肯定了“红庙子”的历史价值:对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革,普及股票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推动柜台交易纳入立法,以及此后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于四川省第一家上市公司——四川盐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曾在“红庙子”摆摊发行,所以此后股票、股权证、企业债券等证券拥有者便自发地聚集在这里交易。

  “到那一看就惊住了!”证监会一位曾经暗访过成都“红庙子”的人士提起当时的场景依然唏嘘不已,“一条窄窄的小街,街上的人挤都挤不动。街边并排摆着一张张破桌子,桌上场景相似,左边摆着一摞股票、股权证;右边叠放起一万元一捆的人民币,最高的能有一尺高。

  “红庙子”是成都青羊区一条狭窄的小街。然而在1990年代初,这里曾经是中国最大的“一级半”市场。虽然从盛到衰不过短短两年多,但是“红庙子”对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革,普及股票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推动柜台交易纳入立法,以及此后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兴盛

  1992年,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在成都红庙子街开门营业了,无论是国债还是企业债券都在此交易。此时的红庙子街就出现了两三个倒爷,一张纸板,写着收购股票、股权证的名称。

  他们收购的“股票”,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股票的原始凭证,大多都是手写的白条票据,加盖单位公章。

  这种“股票”源于1980年代末的股份制改造试点企业。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992年初,四川省股份制试点企业按照规定,向社会定向募集法人股和企业内部职工个人股,股票和股权证的发行量超过10亿元。

  这些在当地发行的数额巨大的股票、股权证和企业债券为个人拥有掌握,既不能在沪深两市挂牌上市,也没有其他正规合法的交易场所进行交易。

  由于四川省第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四川盐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曾在“红庙子”摆摊发行,所以此后股票、股权证、企业债券等证券拥有者便自发地聚集在这里交易。

  这也是“红庙子”市场的雏形。

  四川省股份改制的企业基本上在以1元/股的价格向内部职工和社会发行股票、股权证。但是这些改制的企业一旦在沪深两市挂牌,股票价格上升空间巨大。这种巨大的价格差刺激着不少投资者。

  红庙子的真正火爆还是源于一只股票的发行上市。这只名为乐山电力的股票于1993年4月26日正式在上交所A股上市。此时,面额1元的乐山电力股票在红庙子已经炒到13元。而上市当天,乐山电力盘中最高飙到50元。有人因此一夜暴富。

  赚钱的示范效应使得红庙子的人气暴涨。

  成都老股民穆丞讲述了他见过的红庙子。“沿街摆摊都是大户。他们一般是一把小竹椅,一个小桌子,再立上一张写满股票名字的纸板,买卖就开张了,街上熙熙攘攘挤着的都是散户。这些散户把股票、股权证、身份证复印件拿在手里,一边往前走,一边讨价还价。既是卖家也是买家。

  “那时候从街南头500元收一张可转债,挤到街北头卖掉,就能赚500元甚至1000元。”穆丞提起当时的情景依然留恋,而1990年代初成都人的月平均工资也不过500元左右。

  前述证监会人士表示,在最火爆的时候,每天有数万甚至十万人次来“红庙子”买卖股票。

  红庙子的火爆也加速推进了四川省内企业的股改进程。股票、股权证能赚钱,使得四川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热情空前高涨。

   □影响

  很快,红庙子街的交易活动引起当地政府和证券监管机构的高度重视。红庙子最为红火是在1993年前后,此时证监会也在派人“暗访”。“这是一个自发的、自由的、火爆的场外交易市场。”前述证监会人士如是评价“红庙子”。

  如何规范场外交易市场,制止非法黑市,为没有上市的股票提供合法的交易渠道,在当时掀起了理论探讨的热潮。各界专家、学者强烈呼吁规范发展柜台交易,给柜台交易以明确的法律地位。全国人大财经委办公室原副主任、《证券法》起草小组组长王连洲表示,可以说“红庙子”推动柜台交易写入《证券法》,给柜台交易以明确的法律地位。

  此后,三板市场——全国性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在北京成立,这也是一个场外柜台交易市场,设立的目的是为未上市公司筹集资金。不少人评价说,其实最早的“三板市场”应属成都的“红庙子”。

  此时真正的“红庙子”市场在经历迁址、截源、引导后,平稳关闭,重新变身成了一条小街。

  原标题:

   财经国家周刊》回忆成都曾经的红庙子“股票市场”:从街这头走到那头,就能赚500元

  消失的“红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