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时尚奢侈品消费居全国第三 仅次于北京上海

03.10.2014  14:26

    当年凭票买缝衣针 如今成国际品牌消费中心 2012年福布斯发布数据显示,成都已成全国主要的时尚奢侈品消费中心,消费额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

    汉代已是我国史称“五都”之一的商业城市、唐代享有“扬一益二”的美名、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流通的纸币……历史已经证明,成都与生俱来就蕴含商业基因。

    而新中国成立65年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浪潮更是激发了它的内在生命力———从买一枚缝衣针都要凭票,到如今稳坐中西部国际品牌消费的头把“交椅”,不断涌现的机遇将推动成都向高端贸易进发。

    建国之初

    军代表武装押运粮油盐进城

    时光倒流65年,让我们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之时。1949年,成都商业以绸布、百货、首饰、高级服装、餐馆等行业最兴盛,它们的营业额占全市的40%,而一向以成都为集散地的川西特产,如药材、茶叶等的销售,仅占15%。不过,那时成都的迫切任务是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和市场。为此,粮、油、盐等商品在上世纪50年代,是由军代表武装押运进成都的。同时,为了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国营商业管理体制,川西行署在成都建立了商业管理机构和一些经营性的商业企业,有油脂、石油、粮食、百货、土产、盐业等专业公司。195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69亿元,到1965年达到8.1亿元。

    今年上半年

    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2500亿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都商业再次迎来春天。商品流通体制逐渐由单一、封闭型转为开放型,商业企业由政府机关附属物逐步转变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农民可以把肉、蛋、鱼、菜运进城来卖,一些小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和老字号商店也相继恢复,建于1979年的荷花池综合批发市场开始发力。作为当时西南最大的综合性批发市场,它1991年跃居全国十大批发市场的第8名。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成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已达88.3亿元。

    随着经济发展,商业模式也在更新换代。今年上半年,成都在网购、电子商务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上持续发力,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500亿元,网络零售总额超过180亿元,移动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55亿元。

    商业网点云集

    2000年全市就有各类市场945个

    据统计,1989年全市商业零售网点有12万个、饮食网点3万个、服务网点2.5万个,分别比1978年增加7倍、12倍和10倍。1985年~1993年间,百货大楼、人民商场等商场先后改建、扩建或新建。作为上世纪50年代成都最大的百货商店,百货大楼在1980年拆除重建后,1986年就装上了中央空调和自动扶梯。1980年兴建的蜀都大厦高33层,除了在顶楼旋转餐厅可俯瞰成都外,里面的夜总会、卡拉OK、棋牌室和台球室等娱乐设施也让成都人倍感新奇。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都主城区已基本形成以大中型商场为骨干的各种商业区。2000年,全市共有各类市场945个。

    在商业网点分布上,成都的“”和“穿”也各有区域划分。1980年以后,北上广和江浙的服装涌入青年路,在500多个固定摊位上,丰富了人们的消费选择,也为个体户们创造着财富。2000年时,成都已有30344户餐馆。从上世纪80年代新南门大桥河边云集的火锅店,到上世纪90年代小关庙一带兴起的羊肉汤锅,再到后来永陵路往西至二环以外分布的高中档餐厅,给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美味。

    现在,成都正在积极促进传统商贸中心向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转型,大力发展贸易高端功能,加速零售业态提档升级。春熙路-盐市口、建设路、红牌楼等商圈改造提升正加快推进;西部新城功能区、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建设速度加快。上半年全市新增商业营业面积60余万平方米,新引进国际一、二线品牌80多个,总投资额160亿元的成都国际金融中心正式开业,成为集购物、娱乐、饮食、休闲、艺术于一身的高端一站式消费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