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刊发我校教师汪令江 邱果 谭筱玲联合署名文章
编者:2016年8月3日成都日报第7版 理论周刊版刊发我校市情研究中心汪令江、邱果 谭筱玲三位老师联合署名文章《成都与“蓉漂”的约定:来了就是成都人 》(原文链接: http://www.cdrb.com.cn/html/2016-08/03/content_43942.htm )。文章探讨成都这座城市特有的海纳百川、一视同仁及人人共享的包容气度,创造宜于“蓉漂”生长发展的适宜环境,使之成为“蓉漂”乐于坚守的创新创业热土。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孕育了成都人从容平和却又乐观向上的城市性格,闲适安逸并且待人热情的处事方式,于是在温润的锦官城里,可以思想碰撞,文化融合,创新灵感接连迸发。为此,要传承并发扬这座城市特有的海纳百川、一视同仁及人人共享的包容气度,创造宜于“蓉漂”生长发展的适宜环境,使之成为“蓉漂”乐于坚守的创新创业热土。
“ 蓉漂”的来历与气质
“蓉漂”一词,由“北漂”化用而来,可溯源至已出现两千多年的“京漂”。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激活了人才流动,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局面,“京漂”应运而生。昔日,孔子“借住”而依,唐代“京漂”文人隐居终南山,北宋“京漂”“赁屋”居住。到了明清时期,则常在会馆落脚,“京漂”一词也演变为“北漂”。这些“漂泊”一族,或已经有职业,或正在寻找发展机遇,为了有更多发展机会、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从外地迁移到当时的政治、文化或商贸中心。
如今所称的“北漂”,是指那些从其他地方来到北京寻找发展机遇,在北京生活、工作,却没有北京户口、暂时还没能在北京扎根的人群。“迁移”是“北漂”的第一层含义,“还未扎根”是“北漂”的第二层含义,“期待成功”是“北漂”的第三层含义。
对梦想的追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美国硅谷是全球的新技术发源地,是梦怀成功之士的聚焦地,全世界的精英都想去那里寻找机会,因此吸引了一大批拥有知识和能力的渴望财富和成功的人士聚集于此,逐渐形成了“硅漂”一族。
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的带动下,成都吸引了无数青年才俊、名流翘楚。追寻创业梦想的“蓉漂”,正成为当下最火热的成都“寻梦青年”的代表。和“北漂”不同的是,“蓉漂”成都的包容性使漂泊在蓉城的一族更容易被这所城市所接纳,反过来这些人也对这座城市产生了认同感,行走在成都这座城市里没有孤独感和外来感,于是自然地将这座城市作为自己解得了乡愁的又一故乡。成都包容文化历史造就了“蓉漂”,“蓉漂”也成为包容文化的历史传承者。
滋润“蓉漂”的城市文化基因
包容,正是很多“蓉漂”对成都城市气质的感受。几千年来,虽地处内陆西南,成都却一直源源不断吸收着中华文明的营养。以其宽厚包容的精神,接纳着往来的过客和移民。
早在成都建城之时就播下了包容的种子,开明王朝的开国之君鳖灵就是一个外来者,但他创建了一个开放的国度,以包容之心容天下来者。古蜀时期,成都出现了大量的移民,楚王族的一些支裔就曾移民至蜀国的西鄙。秦统一巴蜀后,多次从北方有组织地移民入四川,包括当时的富贾卓王孙和思想家吕不韦及其门徒等。外来精英的融入,直接推动了西汉巴蜀文化的崛起。从东汉末到西晋统一的百余年间,中原动荡,成都接纳了大量迁移的中原人口,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隋唐时期,成都地区出现了新的移民潮,安史之乱后,更出现了“天下诗人皆入蜀”和“扬一益二”的盛况。典章书籍、百工技艺,都随着移民次第进入成都,成就了晚唐两宋成都的社会盛况。杜甫、陆游、黄庭坚都成为了那时的“蓉漂”。
近代成都,经历了明初和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后,移民人口超过了本土居民,成都形成一个多元化移民社会。成都文化也成为以蜀文化为主,又兼容南北文化的多元文化综合体,形成了兼容并包,多元共生的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气质。
抗战时期,沦陷区政府机关、高校的内迁,形成了成都的又一次文化高峰。一时间,名家大师云集成都。文有吴宓、陈寅恪、顾颉刚、钱穆、吕叔湘等;理工有刘恩兰、赖朴吾、魏时珍、李晓舫诸先生;画家有张大千、傅抱石、黄宾虹、李可染等。他们在成都既留下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留下了对成都包容精神的深刻记忆。
著名史学家,《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夫指出,“历史证明,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拥有的向邻近社会群体学习的机会”。一个社会群体越具有包容精神,与不同文化、不同群体之间的学习交往越多,群体越能从中获益。成都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了这点。历史上多次的移民汇聚促进了成都工商业的繁荣,提高了成都人口素质,为成都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使成都成为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交流融会之城,也推动成都城市多次出现文化发展的高峰期。
成都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既是空间的维度——她和周边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交往,拥有不断的异质文化的进入,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也是时间的维度——她能不断自我更新,吸收新知识,接驳新的时代精神。
在创业革命的新时代,面对满怀希望来到成都创业的“蓉漂”,包容又有着新的内涵。包容,是海纳百川,是对“蓉漂”的欢迎;包容,是一视同仁,是老成都和“蓉漂”的平等相待;包容,是崇尚成功,宽容失败,打造“蓉漂”创业的宽松环境;包容,是共建共享,大家携手共同建设成都,共享成都发展。
让“蓉漂”安逸创业
“成都创业,创业都成”是成都作为圆梦之都的价值追求,不断吸引着乐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创业者汇聚蓉城,汇聚到这历来就具备和谐包容的文化气度、开拓创新的文化精神以及安逸闲适的文化传统的城市。
诞生过世界第一张纸币的成都,历来敢为人先,并以特有的包容气质使人平和地沉浸在创新实践中,心无旁骛、执着地将创新思路转化为成果。这一过程既是开拓,也是积淀,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实现。平和从容的成都以其特有的包容大度耐心地、毫不急躁地陪伴着这一过程的演进。正因如此,成都可以持包容态度,以宽容失败的精神和举措,让创新创业者在失误、失败时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并重拾信心。
浸润在得天独厚的包容文化中,“蓉漂”得益于成都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政策,借力于成都创新创业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畅达于成都便捷的创新创业条件,在拥有一批创新型高校、有实力的高新企业、风投云集的成都,大展拳脚,成为成都发展的建设者。“创业天府行动”启动后,一大批以“蓉漂”为主的逐梦团队正“破茧而出”;以知本与资本相融合为特征的创新创业要素纷至沓来,又一次引无数“蓉漂”接踵而至,安逸于开放包容的土壤中创新创业。
包容的成都不单是对学有所成者展示着成功的吸引力,更要高瞻远瞩,以站在珠峰看成都的气度,着眼于未来,为尚在求学阶段的未来“蓉漂”提供预先“试漂”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更早感受到成都宽厚的包容气度,通过在“预漂池”小试牛刀,更加渴望成为“蓉漂”一员,成都也因为他们的“预漂”将会更具活力与朝气。
“来了就是成都人”,这是成都与“蓉漂”之间的约定。
(编辑 闵秀玲 责编 周小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