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农村综合体已建成54个 20个点位为示范点

15.02.2015  10:15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县域村镇体系,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成都的实践是,创新打造“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近年来,成都市遵循“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以一定的聚合空间为基础,将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在一起,形成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城乡融合、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农村新型社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截至目前,成都市“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已建成54个,在建55个。成都市委统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成都市将全面推开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将确定20个具有典型示范价值的点位作为市级示范点,成片成带推进。

  住进小洋楼 跳起广场舞

  家里的收入也增加了

  早春的成都,暖意融融,走进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4组,喜庆气氛更显浓烈———街道两边的树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家家户户大门前都挂着喜气的对联,青砖白墙的川西民居掩映在绿树中,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69岁的王中元的家就在村口,是一栋3层小洋楼,这将是他自去年5月住进新居后的第一个春节,成都商报记者昨日走进他家时,他家正装修庭院内的花园,小小的池塘已经摆满了各种花卉和盆景,春节前就能全部完工。他说,住进新居不但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每天傍晚还会在广场上与村民们一起跳刚刚学会的广场舞健身,“去年家里人均还多收了1万多块”。

  “环境清幽宜人家,风光旖旎醉客心”,看着自家门前的对联,王中元笑得合不拢嘴,一直说着“确实好!确实好!

  打造生态社区公园

  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香林村是成都市“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的一个典型。

  左边是成片绿油油的苗圃,右边是清澈见底的潺潺溪流,青瓦、青砖、白墙的川西民居掩映在绿树中。家家户户二楼露台上都有青砖砌成的镂空梅花丁女儿墙,前院外墙上装饰了鱼鳞形、花朵形、铜钱形的什锦瓦花窗,户与户之防火墙高耸,色彩质朴的外墙彩画讲述着耕牛犁地等一个个农耕文化故事……

  大邑县统筹办副主任钱安桥说,香林村是将川西民居庄重典雅的建筑造型与简洁大方的现代建筑造型相融合,充分利用原有道路、水渠,打造宜居宜游乡村美景。

  王中元说,林盘干净,风景也漂亮,现在就像住在公园里,好处数都数不过来,“200米外还有个1000多亩的大荷塘,夏天荷花开了特别漂亮”。

  农民住进了“园林式”小区,同样也享受到了城乡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厨房里安了橱柜和抽油烟机,水、电、气、光纤样样都通了”,王中元的语气里都是满足感,他说以前林盘里大多是破旧的小青瓦房,大家都羡慕城里,下雨天还要走泥水路,又脏又不方便。现在,样样方便,居民都自觉地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每天由保洁员清运,“城里的亲戚都羡慕我们”。

  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人均年增收13000元

  住进了洋楼,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他们的收入有没有受到影响呢?答案是每年人均增收了13000多元。

  王中元介绍,他家一共有5口人,原来的宅基地和5亩粮田都进行了流转,“粮田租给人家种荷花、苗木和蔬菜,一年一亩地租金有1320元,以前自己种一年,一亩地都剩不到1000块”。不用种田后,王中元还在自家底楼临街开了个小商店,“每个月也可以收入两三百块”,如果闲不住,还可以给在镇上做水果生意的儿子帮忙。他说,保守估计,家里人均比以前增收一万多元是没有问题的。

  “住得好,还要有钱赚”,钱安桥介绍,香林村在规划设计中也充分体现产村一体发展,依托现有的有机蔬菜、花卉苗木等都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优势,规划了有机蔬菜种植区、花卉苗木种植区,将观光体验、蔬果采摘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有机结合,为产村相融发展预留了空间。目前,已建成佳源大繁有机农场、葡萄庄园、金桂园、汇邦等苗木等项目,集中连片发展观光农业,投产项目为农户提供长年就业岗位120个。

  “现在很多人在周边务工,每个月一般都是1000多元。去年我们测算了一下,与以前相比,香林村人均年增收了13000多元”,钱安桥表示,今年大邑县还将在安仁镇、斜源镇和董场镇再推进7个组团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实惠。

  成都商报记者 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