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庙街:官办学校“首发”地 代代文化传承

19.07.2015  09:28

    因文庙街浓厚的学习氛围,这里也催生了“学区房”。这一带,也是成都公馆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从唐代开始,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文庙,成都也不例外,甚至还不只一个——成都府文庙、成都县文庙、华阳县文庙。

    一千多年后,这些庙已只存在于史书中,然而,一代代文化传承,孕育了如今人才辈出的文庙街。

     原名文翁坊以纪念文翁兴学

    位于南门的文庙前街,因成都府文庙得名。文庙是古代祭祀孔子的祠庙,成都府文庙,修建于唐代。在唐代之前,也就是文庙还未修建的时候,这里就因为“文翁兴学”而十分出名了。所以,文庙街的“”字,并不来自文翁,但却与文翁有着莫大关系。

    文景之治,国富民殷,然而,相对于中原地区,西蜀的文化却十分落后。汉景帝末年,文翁被任命为蜀郡守,来到成都兴学,“修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子弟。”那个时候,为了防火,讲堂用石头建成,被称为“石室书院”。

    因为文翁对西蜀文风教化的贡献,书院所在的街口,建有纪念他的牌楼,这条街也被叫做“文翁坊”。然而,因为战乱,书院、牌楼被毁。到唐代时,这里修建了文庙。之所以选在这里,民俗学家袁庭栋认为,这与文翁兴学不无关系。因为,除了祭祀孔子,文庙还有另一个功能:官方学校。

    正因为如此,它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成为了各个时期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体现。来这里祭祀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祭拜的,除了孔子,还有很多名儒先贤,比如朱熹。这一带的街名,也改以“文庙”命名:文庙前街、文庙后街、文庙西街。

     古代就很“抢手”的学区房

    文翁的石室书院,是第一所由省级地方政府兴建的官学,开中国地方官办学校之先河。书院建成后,慕名而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成绩好的,被文翁送到都城长安继续深造,学成后,他们又回到书院任教。

    那以后两千多年里,虽然时移世易,但石室书院所在地,却未停止过办学。现在成都最有名的中学之一,成都四中(成都石室中学)就在这个地方。四川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高等学校、四川最早的示范学校、成都最早的女子学校,都建在文庙街。

    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家长都不惜为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折腾”。因为文庙街浓厚的学习氛围,这里也催生了“学区房”。这一带,是成都公馆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川军将领李家钰、著名画家聋道人、当代著名文史专家唐振常等都在这里生活过。

    灰黑的砖墙、红色的窗框,整体欧式造型的小楼,屋檐却是中式的雕花。位于文庙前街92号的这座建筑,大约修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这里,是川军将领李家钰的故居。2012年,这里成为成都首批启动挂牌保护的13处历史建筑之一。

     汉学家马悦然夫妻定情之地

    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在1948年时还只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那时,他到四川研究方言,师从向闻宥。在暂住的位于文庙后街的公馆里,他认识了公馆主人、化学教授陈行可先生的二女儿陈宁祖。

    18岁的陈宁祖,单纯又美丽,第一次见到马悦然时,她正因病在家休养。马悦然成了她的英语老师,而她则成了马悦然的小助手,帮他整理方言卡片,两人还会一同淘旧书、看电影。

    两人暗生情愫,然而,由于马悦然在瑞典时已经订婚,他只能将对陈宁祖的感情默默放在心里。直到得知未婚妻已经移情别恋后,马悦然才如释重负,终于勇敢地向陈宁祖表白。这时,马悦然已经离开成都来到了香港。

    收到心上人的求婚电报后,陈宁祖一口同意了。1950年9月,分别两个多月的两人再次重逢。四天后,他们在香港九龙道风山的教堂里,举行了婚礼。 (记者 吴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