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拟探索实施12年制免费教育
原标题: 成都拟探索实施12年制免费教育
文化教育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关键是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化教育综合配套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深入推进教育圈层融合发展,支持优质学校跨区域办学。探索实践十二年制免费教育。
12年免费教育 可从一贯制学校试点
成都树德中学校长陈东永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会上对未来教育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改革取向和实施路径。“会议讨论中提到,要探索实践十二年制免费教育。”陈东永认为,教育不仅关系着当下,更影响着未来,教育问题就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因此必须要重视和加大投入,将免费教育的范围扩大,向上普及到高中教育,可让教育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惠及更多的人。这是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同时他也表示,从小学到高中12年学制全免费教育需要较雄厚的财力支持,可以先从一贯制学校着手试点,让有条件的学校、地方先实行,然后再逐步铺开。
陈东永告诉记者,会议讨论中提到的关于坚持立德树人,推进素质教育,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让他很兴奋。“教育的主张,就应该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着手,在这些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才能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艺术素养和综合人文素质,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建设书香成都 明年全域图书通借通还
“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国际形象上,成都将倡导全民阅读,加强‘书香成都’建设,培育崇尚阅读的健康生活方式。”市文化局局长王进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称,“书香成都、崇尚阅读”是今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非常重要的建设任务,“将作为文化城市新的内涵打造”。
王进透露,成都的图书馆服务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已延伸到农村、社区。目前,各级图书馆正在进行技术上的处理,确保在今年“世界阅读日”(4月23日)这天,成都五城区和高新区率先实现图书的通借通还。这也意味着,两个月后,市民在市图书馆借的书,可以在家门口的社区图书馆进行归还。王进还透露,明年,图书通借通还服务还将在全域成都范围内实现,“尽最大努力方便市民阅读”。
“图书的通借通还体现了我们在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的进一步提升。”王进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文化部对全国的公共文化示范地区进行了考评,成都名列西部地区第一。“下一步,我们将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数字化。”
记者了解到,成都目前还在配套24小时自助借还图书馆,将在商业中心、地铁站等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安置电子阅览器设备,市民只要通过二维码扫描,就能将一本电子书“装”进手机。
市广新局局长黄勤也提到了“书香成都”建设计划。黄勤表示,正考虑通过名人荐书的形式,在电视台、金沙讲坛上向市民推荐好书,让市民真正爱上阅读。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订单将更大
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成都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头。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首先还是体现在市属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这块。成都过去一年多已做了积极探索。”市文化局局长王进表示,下一步,还将完善文化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让国有专业机构和民办企业同台竞技,在品质上竞争。王进介绍,过去一年,成都市属国有艺术院团的改制收到了出乎意料的良好效果。“通过改制,既稳定了人员队伍,又保持了以社会效益为首的发展方向,同时保证了目标任务的完成和经济效益。”
国有艺术院团改制找回创作活力
据介绍,成都市于2012年就完成了国有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工作。成都艺术剧院院部及所属歌舞、话剧、杂技三个文艺院团推进转企改革,成立了“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市川剧院和市京剧院,也从原来以艺术创作生产、文艺演出为主要任务的专业艺术院团,“变身”成为文化研究机构。
然而,改制完成第一年,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下的4个表演院团,就遭遇了“风霜”。受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影响,原有的节会演出市场大幅萎缩,整体下滑了90%。在此背景下,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在内部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战略思考,把工作重点和重心转移到公共文化服务这块,“以老百姓为中心来创作,俯下身子抢占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份额。”
成都艺术院院长唐静告诉记者,改制院团去年仅在“惠民演出”这块就演了200多场,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演出整体收入比改制前增加了50%~60%。不仅如此,改制还大大激发了院团的艺术创作生产力和艺术演出生产力。改制后,院团的节目量和创作都呈翻番增长。今年,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制定了100场的演出目标,到4月底已落实了60多场的演出,“这在改制之前,是不可能想象的场次。” 谈到改制一年多来最深刻的体会,唐静说,“从百姓出发去进行艺术创作和生产,社会效益最大化也能带来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是市场教给我们的。”
王进认为,成都市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目前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在新一轮改革中,管理体制的改革、治理能力的提升、文化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文化体制改革的4个重点。其中,建立文化市场体系又至关重要。
七大集群打造七大产业品牌
“培育文化产业,让市场资源、市场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来做‘大文化’,过去的我们缺少这方面的本领。”王进说,作为文化管理机构,成都市文化局将在市场中学习、提升产业培育的能力。据悉,成都市文化局已梳理了直接监管和指导的行业集群,下一步,将把文博旅游、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娱乐演艺、非遗保护传承、对外贸易和古玩艺术这七大市场基础好的产业发展成七大产业集群,并争取把七大集群打造成七大产业品牌,培育孵化出近百个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再培育出数十个文化产业的品牌项目。
王进透露,依托七大产业集群的培育,还将争取在西部地区搭建一个大的文化产业品牌和平台,努力形成各种所有制,尤其是非公文化企业的创造力和市场活力竞相迸发的产业局面,让文化就业、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健康发展。
文化金融机构也是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中的一个新方向,王进透露,会议讨论中提出,成都将“探索建立文化金融机构,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她告诉记者,由于很多文化产业没有实物资产,在融资方面有诸多不便。下一步,市文化局将和金融办一起展开调研,考察、借鉴上海等地的文化产业融资机制。
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将加大
“去年,我们在全市搞了三场演出竞赛,体制内、外的演出机构同台竞技。百姓投票选出的优秀节目通过区(市)县政府的采购订单进入惠民演出,不少民营机构和体制外的青年演员进入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提升了知名度。”王进介绍,今年,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还将扩大,并继续按照“老百姓投票,区市县自己下订单”的模式。“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既整合了资源,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活力,又能让很多社会上的青年演员脱颖而出。”王进说,同台竞演的模式给体制内的文艺院团增加了很多压力,也让优秀的民营机构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创作劲头更大。
市广新局局长黄勤也谈到了政府应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采购力度。黄勤说,去年,市上花了90万元请电台制作节目,送到每个村的广播室,今年,类似的采购有望根据需要进行社会采购,“让社会公司也可以进入,靠养人的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