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

28.07.2018  01:41

  新华网成都7月27日电(吴晓)两千多年前,张骞用脚步丈量出古丝绸之路;如今,“丝路”早已不再是千年前的大漠黄沙与驼铃悠悠。作为西部地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成都正在“一带一路”建设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渐从内陆腹地,跃升为联通国内、通达全球的开放前沿。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开放是城市发展重要的动力源泉,也是在新时代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日前,四川省委第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必须实施全面开放合作战略,以全局思维和国际视野,确立“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随后,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持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成都向世界宣示了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的决心。事实上,今年6月成都召开的对外开放大会也对成都高水平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作出了系统安排部署。

  构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要用好构建立体开放战略通道的机遇。

  新时代的成都,提出“三步走”冲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的目标。纵观世界,法兰克福依托国际航空和欧洲铁路枢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之一;新加坡依托国际港口和国际航空枢纽,变身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和全球到达东南亚南亚的门户。在谁能成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占据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节点位置,谁就可能成为世界城市的情况下,成都加快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既是服务国家开放战略全局、带动中西部开放开发的国家使命,也是成都冲刺世界城市的战略抉择。

  在对外开放大会上,成都清晰地剖析自身时代坐标,为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作了具体的定位。“48+14+30”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7条国际铁路通道、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构建以成都为枢纽、联系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新欧亚大陆桥,充分彰显出成都的区位优势与基础优势。成都有信心,也有实力建设成为四川“四向拓展、全面开放”的起点和枢纽。

  构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还要用好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机遇。  

  “四向拓展”战略通道的构建,为成都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使用市场提供了契机,也为成都在更大范围内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功能性总部提供了可能。

  从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中法生态园到中意文化创新园,这些国际化产业集聚区是成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从引进内容到引进项目平台,以园区为载体,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能够实现更精准的产能合作与招商引资。成都在努力建成“全域开放”的产业中心和经济起点中,提出充分运用战略通道和开放平台,形成全球要素配置和市场覆盖能力,加快提升资源集成力、品牌影响力、通道转化力和营商环境竞争力。

  外商投资活跃度是检验一个城市对外开放的重要刻度。成都市对外开放大会提出,要主动对照世界银行国际营商环境评估标准体系进行自我检视,建立完全符合国际规范和灵活高效的开放管理体制,努力打造中西部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法治化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今年6月,成都出台《关于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市场开放先行城市,进一步扩大汽车、轨道交通设施等制造业和银行、证券等金融业开放。就在7月,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人民法院(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也正式挂牌成立。成都对标一流全力推动营商环境国际化,强化遵循国际惯例的法律服务供给、体现国际水准的政策服务供给、链接国际网络的通道服务供给,在加快建设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的道路上蹄疾步稳,奋力向前。

  划过锦城上空的国际航班与穿梭不息的国际班列勾划出对外开放的“成都广度”,国际化产业集聚区不舍昼夜的忙碌浸透出立体全面开放的“成都深度”。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成都从“借道而行”到“驾船出海”,从内陆腹地转身开放高地,激荡起了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澎湃浪潮。

责任编辑:张维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