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7个卫星城 未来比中心城区更宜居

30.06.2014  10:15

  亚洲开发银行两周前发布中国内地城市环境宜居指数,成都排名首位,广州、宁波紧随其后。

  如今,宜居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的共同追求方向。当城镇化和国际化的脚步加快,宜居早已不再停留于好山好水好风景,而是包涵了现代城市交通便捷、经济繁荣、生态优美、行政高效,乃至心灵家园等更丰富的概念。

  成都近年多次被评为最宜居城市。成都的宜居,是一种难以一言概之的城市气质,它跳跃在“成都,都成”的城市创业激情之中,穿梭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之中,舞动在宁静空灵的山清水秀之中,糅合在吃喝玩乐的平凡生活之中。千年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创新相融合,使成都呈现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面貌。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迫使大城市更加理性地思考未来。为使城市更加宜居,成都也正在为自己绘制明天的面貌,正在编制中的《成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构建特大中心城市、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市、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的新型城镇村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根据规划,成都将以高于中心城区的标准建设七大现代化卫星城,构建更加优越的医疗、教育、文化、绿地等基础设施和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

  宜业、宜商、宜居,归根结底是“宜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这都是成都这座城市最恰当的注解。

  成都商报记者 谢佳君

  成都关键词回顾

  北改

  北改,让76岁的刘远金搬出了6口人挤着住,做菜时顶棚会掉到锅里,洒点水就漏到2楼的曹家巷,搬进80平米的新家,“睡觉都能笑醒”是老人最质朴的评价。

  新二环

  新二环的故事与北改不同,但民生为重的本质却两相呼应。

  如今,日均超过25万人次的成都人会乘坐准时准点、不堵车的二环路快速公交,去往自己的目的地。

  生态界标

  6月16日,成都在锦城湖2号湖区北门埋设了两米多高的“成都市环城生态区生态用地边界”界标,这是为保护环城生态区设置的首块界标。

  卫星城

  7个现代化卫星城包括双流、龙泉驿、新(都)青(白江)、郫县、温江、都江堰、新津,涵盖所有二圈层区县,以及两个三圈层区县。市规划局相关人士表示,成都将以高于中心城区的标准建设七大现代化卫星城,构建更加优越的医疗、教育、文化、绿地等基础设施和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吸引人口和产业向7座卫星城流动。

  现在

  和谐共生

  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可见于成都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着眼未来,成都在制度设计上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被写入《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体制机制、完善生态经济发展机制等被一一提出。成都期望通过制度保障,可持续地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成都正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市,这是城市对宜人宜居的追求方向,对居民而言则意味着更洁净的水源和空气,更舒适自然的生活空间。

  天人合一

  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认为自然与人相关相应。城市和自然生态是否和谐共生,成为评价现代城市是否宜人宜居的首要条件。

  成都自古温润,地理位置所在使这座城市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龙泉山脉和龙门山脉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岷江干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成都平原。令人羡慕的自然禀赋基础,再加上政府保护自然的超前意识,使成都在这一点上比很多地方先行一步。

  6月16日,成都在锦城湖2号湖区北门埋设了两米多高的“成都市环城生态区生态用地边界”界标,这是为保护环城生态区设置的首块界标,下个月底前,剩余的99块生态用地边界界标将陆续埋设完毕。它们的存在,是为了保护成都环城生态区内共133.11平方公里的城市“绿肺”不被城市扩张蚕食。

  绿树掩映,白鹭齐飞,位于环城生态区的白鹭湾、锦城湖,已经成为成都人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在这里似乎也暂时为美景流连舒缓。环城生态区建成后将形成锦城湖、江安湖、金沙湖、安靖湖、北湖、青龙湖等六个生态湖泊及八片集中水生作物区(简称“六湖八区”),形成独具特色的环状大都市湿地景观,为成都戴上一条绿色项链。

  对成都而言,环城生态区不只是城市公园,也是城市的一道生态屏障。成都市中心城区总面积64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环城生态区用地占1/5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道屏障的生态效益将逐渐显现,进一步改善成都中心城区的水环境,提高空气质量。成都2012年就已制定《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以立法的形式予以刚性保护,确保这片城市中的自然净土永续存在。

  以人为本

  城市发展处处立足民生

  与很多城市相比,成都天然具有宜居的城市氛围,少有地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着对悠闲慢生活的执着。然而,城市是否宜居,不仅考量城市的文化心态,更多地决定于民生诉求能否得到回应和满足。

  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成都在宜居城市建设中一直坚持。

  今年5月,由人民网主办的“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市”评选活动揭晓,成都获“全国民生改善典范市”称号,“新二环路”、“北改工程”两项重大民生工程入选民生典范案例,它们都是成都立足民生、改善民生的范例。

  北改,让76岁的刘远金搬出了6口人挤着住,做菜时顶棚会掉到锅里,洒点水就漏到2楼的曹家巷,搬进80平米的新家,“睡觉都能笑醒”是老人最质朴的评价。

  北改的决策,源于北部城区百姓的热切呼唤,网民“江天一色”关于城北地区交通发展滞后的网帖引发热议,很快转化为市委的重大民生决策。

  新二环的故事与北改不同,但民生为重的本质却两相呼应。如今,日均超过25万人次的成都人会乘坐准时准点、不堵车的二环路快速公交,去往自己的目的地。出城的驾车族,不再需要穿过拥堵路段,而是经条没有红绿灯的快速路实现快捷转换。新二环已经成为成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要道。

  除了北改、新二环,成都的民生之举不胜枚举。市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民生支出年年大幅增长。“十大民生工程”每年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选取呼声最高的项目列为年度目标。地铁建设提速,到2017年将形成成都地铁运行线路骨干网,2020年二圈层都将覆盖地铁线路。每一项,都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民生为重的体现。

  民生为重,是城市宜居最大的内涵。安闲的城市氛围将吸引人们来到成都,而民生为先的理念将让他们在此安居。

  创业热土

  梦想在这里放飞

  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邹学明,曾任美国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副总裁,他选择回成都创业。几年时间,他所在的奥泰医疗,打破了欧美国家对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长达25年的垄断。除了个人能力,他的成功与成都支持创业、创新的城市态度不无关联。邹学明来蓉创业已有8年,期间获得各项扶持资金2775万元。同时,成都本地雄厚的航天工业技术能力、生产能力,为奥泰提供了支撑,节约了大量生产成本。

  成都的宜业,吸引的不仅仅是邹学明这样的创业者,还有在国际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业界大腕。英特尔公司、戴尔公司、联想、敦豪速递公司、联合包裹服务公司、一汽-大众和沃尔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入驻成都。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加快了改革步伐,提出加快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严格控制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规范并逐步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构建城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积极培育创新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宽容失误的社会氛围。

  就在上周,成都刚刚发布《成都市关于促进当前经济平稳增长二十二条措施》,提出除国家、省、市明确规定外,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一律下放至区(市)县,并拿出真金白银,对符合条件的工业、服务业、农业、小微企业给予补贴、奖励、资助。这些数据、事件和政策,将给成都人带来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广阔的发展视野。在成都,你不仅能安心居住,还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并获得丰厚回报。未来的成都,仍然将是人们生活的乐土,开创事业的热土。

  成都7个卫星城 未来比中心城区更宜居

  蓝图

  10分钟生活

  “配套不完善,公共设施过远,是一些卫星城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将吸取国内外城市的经验教训,避免卫星城建设中的问题,从重视宜居的角度建设现代化卫星城。卫星城将建设包括10分钟公交圈、10分钟公园圈、10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在内的三个服务圈,这一标准高于中心城区15分钟服务圈的标准。

  “10分钟公交圈”意味着市民能在10分钟之内步行到达公交站点,包括轨道站点、常规公交站点、自行车租赁点。 “10分钟公园圈”则代表在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一个公园绿地。“10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则代表着市民日常的办证、社区医疗、体育休闲、阅读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在10分钟的距离内实现。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特大中心城市面临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基础设施不足等各种压力,如何保持宜居的城市生活?成都选择了发展卫星城。二三圈层城市更大的环境容量,更好的自然资源,将为卫星城提供更舒适宜居的居住体验。

  成都商报记者从市规划局了解到《成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正在编制之中。未来成都,将构建特大中心城市、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市、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的新型城镇村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

  7个现代化卫星城包括双流、龙泉驿、新(都)青(白江)、郫县、温江、都江堰、新津,涵盖所有二圈层区县,以及两个三圈层区县。市规划局相关人士表示,成都将以高于中心城区的标准建设七大现代化卫星城,构建更加优越的医疗、教育、文化、绿地等基础设施和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吸引人口和产业向7座卫星城流动。

  “成都必须告别摊大饼式的发展方式,按照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规划思路发展。”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的成都,将形成由1个特大中心城区、7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组成的城镇骨架。

  《成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将勾勒出宜居成都的未来面貌———在特大中心城市(中心城和天府新区核心区)之外的二圈层建设卫星城,构建梯次分布、大中小城市互相衔接的城镇体系。根据正在编制中的规划,7个卫星城将完全按照大城市的规模和标准实施规划建设,卫星城的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都按照大城市标准建设,实现基础设施配置水平与中心城区持平,甚至高于中心城区标准。

  “其实,7个卫星城的宜居优势已经非常明显。”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戴宾认为,双流、龙泉驿、新(都)青(白江)、郫县、都江堰等7个卫星城已经有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公共服务和产业体系。假以时日,按照规划的设计发展下去,实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提升,密切卫星城与中心城区之间的联系,必将形成宜居的现代城市群。

  探索1

  学校“委托管理

  打造小学到高中的优质教育链

  泡桐树小学、石室中学是家长们趋之若鹜的教育品牌。居住在二圈层是不是也能获得这样优质的教育资源?答案是肯定的。早在2012年,成都市石室蜀都中学、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蜀都校区在郫县德源新城建成,打造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优质教育链。

  为了将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区县延伸,成都所做的努力远不止于此。成都组建了52个名校集团,全市20个区县组建“一对一”的教育联盟,整体推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探索“委托管理”,一个县区授权另一个县区的学校来管理本地学校,去年8月,青羊区金沙小学副校长郑劼彦就成了蒲江县金钥匙学校掌门人。

  探索2

  医院“跨区托管

  让优质医疗资源向区(市)县覆盖

  不仅是教育资源,成都还探索市级医院对县级医院进行托管,让中心城区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区(市)县覆盖,提升二三圈层城市的宜居水平。市二医院托管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市三医院托管蒲江县医院……在蒲江,市三医院托管蒲江县医院之后,做血液透析的病人不用跑成都了。呼吸衰竭的病人,能够快速依靠呼吸机得到有效治疗。大量危重病患者能够实现在本地治疗,避免了转运途中可能存在的危险。

  如果说成都已有的探索,提升了卫星城的宜居度,那么《成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所提出的发展方向,则将给现代卫星城建设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探索3

  县县通快铁

  打造“市域半小时快铁交通圈

  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中心城区有较密切的联系,这就对便捷的交通连接提出了要求。

  成都的市域铁路正在稳步推进。现在,成都二三圈层与中心城区及偏远地区间城际客运交通,主要通过公路运输方式完成。未来,整个成都市域范围内的地铁和轻轨将达到约500公里的规模,市域铁路也将达到约500公里的规模,将逐步实现“县县通快铁”,构建“市域半小时快铁交通圈”。

  未来的成都,居住在7个现代化卫星城的居民,能够通过公路快速通道、轨道交通工具,实现在中心城区和卫星城之间的快速穿梭。

  探索4

  每城一产业

  真正做到“宜居、宜商、宜业

  在卫星城建设上,不少地方走过弯路,如卫星城因缺乏产业支撑出现的“空心化”。为避免这个问题,成都提出在卫星城建设中坚持产城一体,以产业支撑城市的繁荣,以城区为产业提供支撑。

  7个现代化卫星城都已经有各自的特色产业。如,龙泉驿的汽车产业蓬勃发展,2020年以后将建成中西部最大的轿车产业基地、领先的汽车电子产业基地、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辐射力广的汽车服务业基地。青白江则是成都重要的商用车制造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新材料基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西部铁路物流基地。市规划局有关人士表示,随着卫星城建设的推进,成都将形成宜居、宜商、宜业的现代化城市群。

原标题: 成都7个卫星城 未来比中心城区更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