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引力波—写在第22届世航会举办之际(上)
□本报记者 张彧希
CTU、“成卢兹”“航空第四城”,这三者的共通处,在于这样一个地理坐标——北纬30.67度、东经104.06度。
当地时间9月21日21时20分,一架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波音787-9飞机从阿姆斯特丹机场跑道上腾空而起,飞向这一坐标点——成都。
有着“梦想飞机”之称的波音787-9,背后隐藏着许多“成都故事”:这一机型在中国的“首秀”,锁定旧金山-成都航班;荷航的一架波音787飞机,甚至以成都市花“芙蓉”命名。
让波音787-9振翅飞来的,是成都这座城市磁石般的引力。截至8月底,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通航城市199个,其中国际及地区城市74个;开通航线258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89条。
9月24日,全球各级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巨头航空公司、机场、旅游机构等约3500名“大咖”将从世界各地汇聚成都,参加第二十二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
从财富全球论坛到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再到世界航线发展大会,世界顶级会议的足迹,印证着“世界向东、中国向西”的脚步,也蕴藏着“成都引力”的城市密码。
申办“成都速度”功不可没
世界航线发展大会被誉为民航界的“奥运会”。
2014年2月,申办此次大会的最后关头,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一同站上“PK台”的,有巴黎戴高乐机场、首尔仁川机场等“大腕”。戴高乐机场是欧洲第二大中转平台,2010年其起降架次及货运量均位居欧洲第一;仁川机场在英国航空评级机构skytrax发布的2015年世界前百位主要机场排名中,位居第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能脱颖而出,最重要的原因是成都建设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的‘成都速度’。”参与申办工作的四川省机场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速度,体现在步频上。2004年10月,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5年后突破2000万人次。此后,数字提升不断加速,突破4000万人次大关的时间节点,锁定在2015年12月10日。预计再用两年左右,可突破5000万人次。
速度,体现在扩张上。2012年亚洲航线发展大会在成都举办之前,成都开通的国际及地区航线只有30多条。
之后4年,新开航线爆发式增长,实现大洋洲、北美及非洲“零”的突破,居中西部地区之首。航线网络覆盖北美、欧洲、中东、大洋洲及亚洲的重要枢纽城市。成都已成为中国西部联通世界、对接全球的重要支点。
速度,体现在效率上。2013年6月,成都机场口岸对45个国家持有第三国签证和机票的外国人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走在中国中西部前列。今年5月,随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开工,成都将成为继上海、北京后国内第3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远期年旅客吞吐能力将达1.5亿人次,全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枢纽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巩固。
栽好梧桐引凤来,这样一座城市注定不会被忽略。在会旗交接仪式上,英国UBM集团总裁凯特·布兰德说,“航空业有很敏锐的市场嗅觉,中国西部航空市场的潜力对航空公司而言,无疑极具吸引力。”
愿景 国家中心城市振翅高飞
成都释放的“引力波”,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它处于欧亚航路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不可复制。”四川省机场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从成都中转出发,4小时航程可涵盖东亚、东南亚和南亚,6-10小时航程可达中东和欧洲,相比北上广缩短2-3小时。
更重要的是开放的姿态。在国际分工合作日益紧密的今天,身处内陆腹地的成都,推动“互联互通、通达全球”成为必然选择。“十二五”期间,成都建成中国中西部最发达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交通网络,全球2/3的苹果ipad和一半笔记本电脑芯片,打上“成都造”印记,几乎“无时差”发往欧美市场。
航空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从全球来看,大型、综合型航空枢纽城市基本位于全球性的都市经济圈和发达城市,拥有庞大的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础。
成都,无疑有底气提供这样的支撑。
2015年初,中国“万亿元俱乐部”迎来首个西部城市——成都。“万亿级”之上再谋突破,成都以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产业为主力军,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这将为机场带来源源不断的货物流。此外,成都正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国际购物天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际会展名城。这将促进机场客流持续增长。
今年前7月,成都新增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累计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78家,仅次于北京、上海。而根据全球旅行搜索平台天巡数据显示,成都地区2015年出境自由行搜索量增速高达94.3%。
在新的城市定位中,成都引力波将更加强烈。随着成都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行列,要成为国家城市体系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和“经济极核”,意味着它要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资源整合和竞争,这无疑为双机场建设、开通新航线等,带来无限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