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年产蔬菜 可供每人每天吃两斤
成都近8000“农业职业经理人”筑起现代农业体系
受聘于崇州隆兴镇三家由当地农民组建起来的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王志全和全球各大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一样,根据经营业绩实行年薪制。去年,他在其中一家经济合作社拿到的佣金就有近10万元。
王志全是4年前第一批参加“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执业资格的农民。4年来,成都市已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7903人,计划到2017年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万名以上。
在成都市的界定中,“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指运营掌控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源、资本,在为农民专合组织、企业或业主谋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从中获得佣金或红利的农业技能人才。
成都市在多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以村民将土地组织入股的方式,探索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入社村民首先作为业主和股东,占据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顶端。把农民由一种身份变成一种职业,这也是成都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据新华社)
530.98万吨,这是成都全年的蔬菜产量。这意味着,可供成都1400多万人每人每天吃2斤还有余。
益民菜市、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蔬菜保险……近年来,成都市通过蔬菜产销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鼓励规模经营生产、建立靠近田间地头的大型批发市场等一系列惠民惠农举措,让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既让老百姓吃到足量、丰富、价廉、优质的蔬菜,又让农户实现了增收,保证了种植积极性,既丰富了“菜篮子”,也保护了“菜园子”。
“菜园子” 稳
成都年产蔬菜530.98万吨,通过鼓励规模经营生产、建立靠近田间地头的大型批发市场等措施,让农户实现了增收,保证了种植积极性
“菜篮子” 鲜
从去年起,成都每年拿出价格调控基金的10%,总投入约1亿元,确保菜品保持平价。由益民菜市直接从农经组织批量进货,不仅新鲜,菜价还低10%左右
一个专业合作社
人均纯收入1万5
蔬菜远销乌鲁木齐
钟光辉是彭州市三界丰碑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7年前,合作社刚成立时,投入只有10万元,如今合作社总资产已超过600万元,翻了60倍。成立之初,只是种菜,现在则是育苗-种植-销售-加工“一条龙”。
“去年,合作社的销售量是2亿公斤。”钟光辉说,成都市内只能销售20%左右,其余大部分都是销往省外,“主要是青海、甘肃和新疆等省份,最远销到乌鲁木齐。销售收入超过了8000万元。”他介绍,合作社113家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15000元。
“在销售方面,我们已在全国建立起强大的销售网络,去年8000万元的销售收入,我们合作社自己的菜连1000万元都不到,其他的都是在周边市州收购来的菜。”钟光辉说,如果菜价太低,不想卖鲜菜,则可以通过深加工的方式出售。该合作社建了脱水蔬菜加工厂,日处理鲜菜超过100吨。去年,他们就获得了百胜全球餐饮集团80吨干菜订单,其中部分是供给肯德基的,“可不要小瞧这80吨干菜,如果是莴笋,要25吨鲜菜才能出1吨干菜。”
该合作社还建起了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冷库,“主要是预冷后包装,每天加工量有100吨左右,都是今天进明天出,如果光储存的话可以存400吨左右鲜菜”。
钟光辉说,育苗、种植、销售和加工的“一条龙”可以有效抵消菜价波动对社员收入的影响,“这些项目如果盈利,我们都要分红,去年分红27万,今年可能要达到50万。所以去年和今年蔬菜价格行情不好的时候,其他的项目基本可以抵消对社员的影响。”
一个二级批发市场
从地头到餐桌
每年为18万吨蔬菜搭桥
金堂县官仓综合(果蔬)市场负责人陈晓辉,则用另一种方式为成都的“菜篮子”和“菜园子”献力。
7年前,陈晓辉与人一起建起了这个占地20多亩的批发市场,“离菜农的田间地头近,方便菜农卖菜,也方便规模批发。”作为成都市最大的二级产地批发市场,如今,这里每年汇聚18万吨各类蔬菜,7成以上供应成都市。从早上5:30市场开张,到下午5点过,市场里都是车进车出,人来人往。
金堂县官仓镇叶家店村菜农叶发清说:“以前我得去德阳卖菜,30多公里,都是自行车驮着,脚杆都要蹬断。”他接着说,“现在就在地头卖,价格好,我马上就去田里割,价格不好就再等等。”有了这样的便利,他去年底种的1万多斤花菜早早卖完了,“卖了1万7吧。”菜农林德兰听了频频点头,“现在我一个人就可以把菜拉来卖了,老公出去打工,增加收入。”
白马村的易度军在和记者聊天时,不停接着全国各地经销商打来的电话。他为各地的老板代收蔬菜,一年可以赚10多万元。
金堂县农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金堂县目前有菜农20多万户,种菜面积50多万亩,每年可以产蔬菜110万吨,“去年比2012年增加了6000多亩,产量增加了12万吨,每户菜农平均增收了1.5万到2万元”。
为了保障蔬菜安全,成都市的50家中心城区标准化农贸市场、7家批零兼营的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已经实施了蔬菜溯源建设。成都还相继在龙泉驿、都江堰、彭州、双流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一批气调库。这些气调库保住的不仅是蔬菜的“鲜”,还有市场的“足”以及价格的“稳”。
一种惠民菜市
“场企合作”是核心
菜价平均低10%
菜农增收了,市民“菜篮子”里的菜价同样能降下来。
每天早上,小关庙的益民菜市刚开门,就会有很多市民到这里买菜,主要原因在于便宜。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与周边其他传统市场相比,这个益民菜市的价格普遍偏低,与周边传统市场相比,平均低10%左右。
“抓公益性菜市场建设,主要是为了降低菜价。”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益民菜市隶属于成都商物投集团,承担着成都市委、市政府交予的以“市场化”手段保障“菜篮子”的民生职能。
“场企合作”是益民菜市的核心。传统市场的菜贩零售,从“菜园子”到“菜篮子”,至少经过七个中间流通环节,每多一个环节,成本就增加一次,导致菜价居高不下。而“场企合作”则通过建立销售方和生产方的最短距离,让蔬菜从“菜园子”直达“菜篮子”,由益民菜市直接从农经组织批量进货,节省下物流费、环环折扣费,从而让菜价降下来。
享受到低价菜的并非只有小关庙附近的居民。截至去年底,成都市中心城区已建成益民菜市24家。此前,成都每年将价格调控基金的5%用于益民菜市的建设、改造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从而平抑菜价。3年来,已累计补贴益民菜市约1.5亿元。
为了让更多的人吃上更多质优价廉的放心菜。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对益民菜市的政策支持,从去年起,每年拿出价调基金的10%,总投入约1亿元,确保菜品保持平价。根据规划,成都将用两到三年,再建50个益民菜市,未来争取做到每个老社区都有一个便民惠民的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