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经济区抱团发展 欲建设大都市经济圈

28.05.2014  10:22
核心提示:涵盖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8个城市在内的成都平原经济区,集中了四川全省40%的人口,经济总量的60%。如今,这一区域正在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站上了新的发展起点。         ■成都与周边多地都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开展联席会议,共同跨区域展开水环境污染防治

  ■早在2010年3月,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便签署了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提出在多方面进行合作

  ■为了在各市更好地推进区域合作,各市还专门成立了区域合作办公室,具体协调区域合作相关工作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竞争,正在成为中国未来区域竞争的主要形态。作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成都,在做大首位城市实力的同时,也与周边城市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实施着“多点多极支撑”战略。

  涵盖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8个城市在内的成都平原经济区,集中了四川全省40%的人口,经济总量的60%。如今,这一区域正在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站上了新的发展起点。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日前在考察成都平原经济区时说,当前成都平原经济区正处于一个可以快速发展并有望跻身全国重要经济板块的关键时期,各市要审视发展定位,把握发展大势,在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全面小康、城镇化建设、改革开放5个方面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水源互保

  距成都中心城区不过50公里,便是成都市金堂县与德阳市下辖的广汉、中江三地交界处的红旗水库。水库总库容1127万立方米,正常库容900万立方米,属中型水库。作为金堂县主要的水源地之一,这几年随着金堂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水需求也快速提高,红旗水库作为重要的集中式饮用水源的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而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的技术规范,金堂县要想实现对红旗水库水源地的保护,其划定的保护区范围必然包括了德阳下辖的广汉和中江两个(市)县。

  经过属地(市)县政府进行充分沟通后,广汉市、中江县对金堂县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2013年,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复了这处饮用水源的保护区划定。保护区划定后,广汉和中江加强了水库周边的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具体包括深化生活污水治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等。

  邻近德阳广汉市的成都青白江区的饮用水源青白江,也有部分穿过了广汉境内,且广汉境内的部分江段正是青白江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对此,德阳方面同样也给予高度重视,德阳广汉市与青白江区共同制定了马棚堰分干渠饮用水源保护区拟划定方案。

  别小看这简单的“划定”,这需要德阳做出巨大的努力。“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有很多严格的限定,从新建企业的环保准入到污染企业的关停搬迁,这都需要双方做出让步和牺牲。”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德阳在水源保护上的努力也同样得到了成都市的回馈。从成都水系图上可以看到,德阳城区的饮用水源地,正是来自发源于都江堰水系的人民渠。成都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负责人说,成都在人民渠沿线采取了大量措施保证水质。目前,人民渠在德阳入境处的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基本达到优良水平。

  德阳保护了成都的饮用水源,成都则保证了流向德阳的是一汪清水。德阳与成都在饮用水源保护上的合作,只是成都平原经济区8个城市在建立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健全成都平原经济区环境共治和生态共保的跨区域综合治理机制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的一个缩影。

  据成都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成都除与德阳、眉山合作外,目前又与雅安名山县在流经蒲江的百丈湖等河流水环境保护上启动了合作。不仅如此,成都还与周边多地都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开展联席会议,共同跨区域展开水环境污染防治。
        大气共治

  “成都平原地区有没有出现焚烧秸秆的异常火点,从气象观测图上就能一目了然,而且这样的信息会在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5个城市共享。”这样的信息共享始于去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5市秸秆禁烧区域联防联控座谈会,5市通过了秸秆综合利用区域合作和禁烧联防联控协定。

  今年4月,上述5市再次在绵阳召开会议,延续联防联控。共同探讨加强区域协作,深化上年的合作成果,进一步联手构建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确保5市秸秆禁烧区域联防联控工作落到实处,共同维护成都平原大气环境。

  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李岳东曾在成都平原经济区有关座谈会上表示,成都及周边城市之间大气污染的输出和输入关系非常复杂,而且输出输入强度非常高,因此这个区域的大气污染治理迫切需要联防联控联治。

  而以控制秸秆焚烧为突破口,这样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也起到了显而易见的效果。据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透露:自协定签订以来的一年里,5市之间的秸秆综合利用区域合作和禁烧联防联控发挥明显效果,去年小春期间,成都因秸秆焚烧导致的大气污染天数为零。

  事实上,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合作,已探索多年。早在2010年3月,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便签署了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提出在多方面进行合作。

  8市环保部门还将开展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区域环境保护产业准入门槛和经济发展的环保要求,引导区域整体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在重大建设项目引进方面建立协商机制,共同促进项目在适宜的地区落户。

  8市还要制定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环境应急资源的合作与共享,建立区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具体运作机制上,8市环保局将各自确定1名副局长具体负责区域环保合作,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1次,由各市环保局轮值召集。

  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李岳东曾透露,该厅今年准备对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的环境容量做一个深入研究,通过环境容量的空间分布,为8个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城镇化提供环境方面的依据。他还建议,8市环保局的合作协议,应尽早上升到8个市政府的层次。

   全面合作

  同呼吸,共责任;共饮水,齐治理。以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为目标,8个城市不仅在区域环境治理保护方面实现了联防联控联治,而且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协作配套,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同样已在逐渐探索、深化。

  “高速路将从这里通过。”5月16日,眉山市仁寿县黑龙滩镇十里村,村民徐国发站在家门口的柑橘地里,手指自东向西划过一条线。徐国发期待的高速路是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根据规划,这条全长约458公里的高速路,将串起整个成都平原经济区。

  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将成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内纵横交错、互联互通交通网络的关键一环,承载的是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协同发展速度。四川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于建玮认为,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等,都需要一张立体、综合的交通网。

  交通设施的完善,正在为平原经济区进一步深化合作提供基础。目前,成都经济区8市已相继签署《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成都经济区区域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成都经济区金融合作备忘录》《成都经济区就业服务区域合作协议》等涉及不同领域的合作协议。

  2014年1-3月,成都市加快推进与眉山市、资阳市、雅安市、德阳市等工业经济区域合作,成眉、成资、成雅、成德合作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9亿元,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9.43亿元,工业增加值5.57亿元。以园区为载体的工业经济区域合作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作为西部自然禀赋最好、人口密度最大、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成都平原经济区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月22日,成都平原经济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工作座谈会在成都天府国际金融中心举行。会议指出,成都平原经济区要围绕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圈目标,实施好“六个一”工程。

  而据四川省发改委规划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2013-2020年)》已上报国家发改委,8个城市已建立起轮值会议制度,即每年由一个城市牵头承办,发展中需要协调推进的事在会上提出讨论。不仅如此,为了在各市更好地推进区域合作,各市还专门成立了区域合作办公室,具体协调区域合作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