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去成都市文化馆,听巴蜀牌坊中的孝文化故事

21.11.2014  14:35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在线记者 陈明玥)牌坊是我国特有的带有门洞的纪念性 、提示性建筑。由两根柱子上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木门,叫做横“ 门”,根据《诗经》的记载,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这里所说的‘横门’也就是 我们现在所说的牌坊的雏形。”明(22)日下午3时,草堂路17号成都市文化馆培 训大楼3楼多功能厅内,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成都市民俗学会副会长黄尚军 ,将讲述巴蜀牌坊中的孝文化。

        据黄尚军介绍,今天的牌坊是由隋唐以前的坊门演变而来。到了宋代,由于商 业城市的发达,街坊之间坊门的门扇就被撤掉,原先的坊门就变成了两根高柱加上 横梁结构的、跨街独立的、具有标识与装饰作用的建筑了。从此以后,牌坊不再依 附于墙和门而自成一体,并在城市中确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作为历史的‘立体 活史书’巴蜀牌坊,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一般是明清时期的,其中节孝牌坊最多,对 孝的重视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