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拟将残障人员纳入城市“精准扶贫”范畴

29.01.2016  11:33

 

      在成都金楠天街“第二人生”咖啡馆,18岁的小淞(化名)正在为客人调制咖啡,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第二人生”。

  小淞来自成都一家5A级专业助残社会组织——“武侯区善工家园助残中心”。因患有轻度智力障碍,2014年,小淞被父母送到善工家园,接受职业重建训练。

  过去两年里,小淞和其他117名“同学”每天白天都会来这里。81名专职人员和2300多名志愿者为小淞他们建起了“第二个家”。小淞所在的“苹果班”,主要为轻度智力障碍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其他还有为特殊儿童提供疗育的“小鹰班”、为重度智障人员提供日间托养服务的“蓝莓班”以及满足更多残疾人服务需求的“社工站”项目。

  截至今年1月,包括小淞在内,已有11位学员从善工家园“毕业”后找到了工作岗位。但是,对智力障碍人群的帮扶仍然面临可持续发展压力。

  善工家园负责人胡斌表示,智障人群托养和培训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购买、社会捐赠和家长缴费。“苹果班”和“社工站”由政府全额支持,“小鹰班”和“蓝莓班”需要家长承担一半费用,每个月大约1300元。

  对于困难家庭而言,这笔支出压力很大。在善工家园,4岁的阳阳(化名)来自四川内江市威远县,因患自闭症需要付费疗育,但是他的家庭已无力承担,因为患白血病的姐姐花去了15万元治疗费,这已经把一个普通家庭掏空了。

  胡斌说,依靠社会捐赠,善工家园最终免去了阳阳的疗育费用,但相对于庞大的社会需求,这点支撑能力还很有限,目前善工家园学员数早已饱和,更多希望入园的残障人员只能排队等候或者接受一些上门服务。

  据四川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统计,目前成都共有智力障碍证明的特殊人士2.3万人,其中80%是成人,但本地能提供智力精神助残类服务的社会组织只有10家,除了善工家园,其余9家主要精力还只能放在早疗领域,且学员人数早已饱和。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理应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此,成都积极创新残障人员帮扶理念,近期着手把残障人员贫困帮扶纳入全市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努力实施精准扶贫。

  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进社会救助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民政部门将积极健全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积极参与相关帮扶机制创新,大力支持社会助残组织和热心人士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帮助残障人员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