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印发

15.01.2020  12:24

到202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 不低于1800亿元

为建设和完善成都市技术转移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向我市产业功能区集聚转化。昨日记者获悉,成都市人民政府近日发出通知印发《成都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将发挥市场在促进技术转移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技术转移机制改革,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转化动力、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引聚创新资源,完善技术转移链条,补齐薄弱环节,培育壮大成都技术交易市场,为我市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方案》,到202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不低于1800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保持前列;技术市场充分发育,技术转移服务业蓬勃发展,各类创新主体高效协同互动,建成科技成果向产业功能区集聚转化的技术转移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枢纽型技术交易中心。

提升源头供给质量

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环高校院所知识经济圈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供给质量决定着未来的路到底可以走多远。根据《方案》,我市将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成果源头供给质量作为首个“发力点”。

记者注意到,我市将从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环高校院所知识经济圈建设、促进高校院所输出科技成果、发挥创新创业载体孵化作用和积极引进海外技术成果等方面来着力保障源头供给质量。

方案》也对此给出了具体做法。诸如在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市将聚焦先进核能、空天技术、网络安全、轨道交通、医药健康等优势领域,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在蓉布局建设。加强环高校院所知识经济圈建设方面,我市则将加强环川大知识城、电子科大“一校一带”、西南交大智慧城建设,加快环西南石油大学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区、环川农大知识经济圈、环中医大知识经济圈建设,开展环成都理工大学知识经济圈、环西南财经大学知识经济圈建设。引进海外技术成果,主要将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欧美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地区的创新合作。

除了保障源头供给质量外,《方案》还提出将增强企业转化动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将通过鼓励企业吸纳科技成果、深入实施企业梯度培育、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和开展“校企双进”活动具体举措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破解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拓宽技术转移通道,完善技术转移全链条

记者了解到,《方案》中明确指出,提升中介机构服务能力,拓宽技术转移通道。并提出了可通过加快建设多元化技术转移平台、大力发展技术转移机构、打造“互联网+”技术交易市场、支持知识产权成果进场交易和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扩散等路径来实现这一目标。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扩散方面,我市将深化区域技术转移合作,构建“研发设计+转化生产协同”发展模式,形成梯度技术转移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异地技术转移机构,支持企事业单位建设异地孵化器,促进成都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创业活跃地区开展科技协作。用好用活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政策优势,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最大程度降低企业技术流动阻碍。

在相关业内专家看来,拓宽技术转移通道和完善技术转移全链条是破解创新成果落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推动城市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

根据《方案》要求,我市将在全市积极营造有利于技术转移的社会氛围,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加强技术转移诚信体系建设,健全技术转移激励机制,力争形成完善的技术转移全链条服务体系。

为此,我市将按照“先确权,后转化”的改革模式,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重大事项(项目)协同机制,协同推进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将多渠道鼓励科技人员从事技术转移转化活动,加快培养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将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完善技术转移多元化投融资服务。将开展技术交易机制改革试点。创新技术市场服务模式,拓展孵化、中试、熟化、路演、对接等技术交易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