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场主体注册资本总额首次突破1.5万亿

23.02.2014  13:23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王玥)今日,记者从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获悉,成都市工商局日前完成的《成都市2013年度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成都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城市产业正转型升级,2013年各类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总额首次突破1.5万亿,达1.6万亿元;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5万多户,平均每个工作日有近10亿元投资进入成都,同比增长23.34%,增速为近5年来最高。

      注册资本总额居副省级城市前三

      《报告》显示,在主体存量较大的形势下,2013年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户数仍然实现了20.22%的增长,注册资本(金)总额首次突破了1.5万亿元,达16424.44亿元,占全省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总额的54%,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前三,成都作为四川新一轮跨越发展“首位城市”的带头带动引领作用得以彰显。

      据介绍,成都2013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5.17万户,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607户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诞生。其中新登记企业4.8万多户,同比增长19.73%;新登记企业的注册资本(金)总额为2378.9亿元,同比增长47.3%。与2012年相比,新登记企业数量增幅位居前三的行业分别是教育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同比增长分别为60%、43%、42%。

报告》还显示,成都企业规模化发展趋势明显,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投资成都的力度不断增大,龙头企业的产业地位和引领作用日渐凸显。截至2013年末,注册资本(金)在1亿元以上的内资企业累计达2072户,同比增长24.15%。内、外资注册资本亿元(含)以上企业分别占到内、外资企业登记总量的34.94%和44.78%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末,分布在成都第一、二、三产业的市场主体户数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1.53%、8.31%和21.38%,呈现出第一产业增长加速、第二产业稳中求进、第三产业优势突出的特点。

 第一产业市场主体户数增幅在三次产业中居于首位,反映出成都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引导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等举措,进一步激活了农业农村生产要素,促进了各类市场资源向农业农村的投入。

 第二产业发展态势稳中有进,同比增幅较上个年度提高6.61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高速发展,户数和注册资本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9.78%和62.38%。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其中汽车产业增长40%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新登记企业户数和新增注册资本,在新兴产业中分别位居第一、二位。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登记1485户,新增注册资本26.2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56.65%和32.88%,高端装备制造业新登记874户,新增注册资本22.6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44.22%和25.56%。新能源汽车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户均注册资本均在千万元以上。

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继续保持明显优势,主体数量占比高达90%。其中,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加速发展,连锁经营、同城配送等新型商贸业态发展迅速,从事网络交易的企业达42021户;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达42848户;金融、现代商贸物流、会展服务、科学研究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达42731户。同时,外商投资向现代服务业领域不断集中。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013年,全市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新登记私营企业近4.5万户,同比增长21.16%;注册资本1360.22亿元,同比增长33.23%。截止2013年底,成都市私营企业户数达24.6万多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0.2万多户,同比增长25.08%,个体工商户总数达58.9万多户。

外地投资者来蓉投资的热情持续高涨。2013年,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增加至252家;全市新增内资企业中的市外投资者共7.2万多名,同比增长26.93%;新增市外投资的内资企业近3.6万户,占全市新登记内资企业的75.1%;新登记内资企业共吸纳市外注册资本1636.98 亿元,同比增长49.74%,占全市新登记内资企业注册资本的七成。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中,市外投资者共6.5万多人,吸纳市外资金同比增长五成。

此外,《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末,分布在成都一、二、三圈层中的各类市场主体户数分别同比增长23.96%、17.28%和15.9%,分别占总户数的49.58%、29.8%和20.62%。与上年度相比,一圈层户数占比减少4.12个百分点,二、三圈层分别增加了3.2和0.92个百分点,显示出随着“三圈一体”战略的深入推进,三个圈层产业错位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