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将尽快迈入全国、全球新经济发展第一梯队

10.10.2017  14:50

  

  制图/杨仕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赖芳杰 实习生武明

  新经济,为成都带来新机遇。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中,市民和外地游客们在成都尽情体验到了新经济时代的旅游方式。想要走街串巷,寻找成都地道味道,扫码共享单车,绿色出行。想要体验成都人家的生活风情,在APP上挑选满意的民宿,拎包入住。热门景区门口,不再排长队买票,提前网上支付门票,便捷取票。文创集市、文博活动热度持续不断。

  机遇无限、希望无限、生机无限。每一座城市的崛起、兴旺,无不与产业的活力密切相关。在今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新经济。包括加快发展大数据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创意经济等新业态,抢占经济新高地。

  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明确支持培育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智造经济、创意经济,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营造“独角兽”企业发展生态圈。

  近日,成都新经济发展再迎新机遇: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成都将尽快迈入全国、全球新经济发展第一梯队,成为全国新经济制度创新高点和发展引领高地。

  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成立

  聚焦全市新经济发展重点领域

  9月29日,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暨新经济发展论坛举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副总裁李正茂,中国工程院院士、一汽集团副总工程师李骏等专家在此次论坛上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对成都的新经济发展前景、创新潜力予以肯定。

  近年来,以“创新、高增长、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标签的新经济领域产业一直被认为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而随着全球人工智能浪潮的掀起,作为“新经济”重要代表的智能产业格外引人注目,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在此背景下,成都新经济研究院成立,旨在为成都市新经济发展提供态势感知、趋势预测、政策设计、决策判断、平台运营、对外合作、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撑。研究院院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言荣,负责战略管理;执行院长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负责战略实施和全面管理。

  作为深化校地合作的又一实践,该研究院成立以后,将聚焦全市新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及其他相关细分行业。“研究院将从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行业第三方组织、投资机构中选聘专家组建专家委员会,研究和思考在新经济领域里不断涌现出的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和新成果,为成都新经济发展提供从行业宏观到技术微观方面的咨询建议,并帮助成都汇聚相关行业的创新要素和核心资源。”周涛介绍。

  此外,研究院还将建立新经济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并参与和全市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公共平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打造新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系列新经济专业服务平台。周涛表示:“平台将担负起发展风险监测、资源整合、信用支撑体系的作用。同时也帮助我们找到成都有潜力发展成为独角兽的企业。”此外,围绕成都新经济软实力建设,研究院还将协助筹备新经济企业家俱乐部,举办新经济论坛,成为成都连接全国乃至全世界新经济发展的桥梁。

  聚焦成都新经济指数:

  引资有优势 力争进全国前五

  何为新经济?2016年3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时曾解读“新经济”。李克强说,“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是很广泛的,它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到一产当中像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等。而且,发展“新经济”,小微企业可以大有作为,大企业可以有更大作为。目前很多大企业也在搞创客空间,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同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成都菁蓉小镇时提出,要把双创指数和新经济指数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2016年6月24日,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开幕,两个指数都在会上做了“成都发布”。根据当时的指数分析,成都新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六,位于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广州之后。而今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成都力争新经济指数进入全国前五名。

  去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在中国崛起,成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力量,一系列结构性变化正悄然出现。不少地区正在结合当地原有的优势产业基础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发展蹄疾步稳。

  在这片“新天地”下,成都的新经济正不断壮大。根据NEI指数(中国新经济指数),成都在经济总量、资本吸引的指标上,在全国相对靠前,具有优势。2016年3月到2017年1月,成都市新经济总量指数在全国稳定在8—10名之间,在新经济比例指数的三大一级指标中,成都的资本投入指标在全国排名第10,一些指标比如风险投资指数在全国甚至与北上深杭并列第一集团。

  聚焦成都产业优势:

  产业基础深厚 人才储备丰富

  9月底,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暨校友企业联合会峰会上,成都签下“大单”,7大新经济项目落户。高新区、成华区、温江区、郫都区与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企业交换项目协议文本。7大签约项目涵盖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公司、电子信息+公共安全产业基地、智能汽车研究集群、数字文化产业园、“三医融合+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园等领域。据统计,活动当日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达2720.3亿元。

  成都的产业优势,备受新经济企业青睐。在推动新经济发展方面,互联网、高新科技、信息产业、生物材料等一直是成都产业发展的重点,也积累了深厚的基础。成都是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高端装备产业制造基地,还是中西部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而航空发动机、“北斗卫星”终端、飞机制造以及轨道车辆等业务也独具优势。与此同时,成都的分享经济、数字经济、开放经济、绿色产业、体验经济、创意经济和智慧经济等新兴经济形式也在不断成长,在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增长、重塑消费模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经济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业“大咖”为成都建言献策

  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迎接新经济时代的崭新挑战?在成都新经济发展论坛上,嘉宾们达成共识:以创新为引领,以技术、人才、资本等新生要素为支撑,通过生产、消费模式的创新,产生的新产品、新业态,形成的新产业,从而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经济形态已在成都形成,且有蓬勃发展之势。

  贾康:

  通过创新让优势产业形成聚集效应

  “新经济一定是发展中火车头式的发展引擎。”谈及新经济在发展中的地位,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康立场鲜明。

  “客观来讲,成都的发展起点在西部应属首位。站在高起点上,想要实现跨越式崛起就需要在成都有一套定制化的理性供给结构管理。”从制度创新来看,贾康认为,为了让产业形成聚集,政府需要发挥好自己应有的政策导向功能,促进增长点的成长发挥对全局的支撑作用。供给管理,一定要强调政府的有限资金对接市场机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无论是最前沿的高新科技领域,还是现在要提高比重的服务业,成都都有着良好的基础。一定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让这些优势产业在成都形成聚集效应。

  杜平:

  人才之间的相互碰撞才会有创意诞生

  “新经济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杜平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参会嘉宾的一致认可。

  对于成都该如何发展新经济的问题,杜平则从政策功能及定位、政府资金投入、人才资本开放、科技金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军民融合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答案。“政策功能及定位是新经济发展配套最重要的软环境,而成都目前已经有很明确的新经济导向政策。”而对于政府的资金投入,杜平则认为要以间接投资为主,把钱投在基金或平台上,直接投资则应该投在社会性、公益性很强的新经济领域,解决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痛点、难点问题。在人才方面,杜平表示,成都要积极吸引来自各个领域的人才,人才之间的相互碰撞才会有创意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