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将启动科技型中小企成长三年行动计划

04.01.2015  12:26
核心提示:成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161”方案实施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又紧锣密鼓展开。     成都将企业能力建设培育作为全市科技创新首要任务,市政府于2013年9月出台了《成都市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若干政策》,大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其中,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支持中,对新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的企业给予100万元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上,近两年投入资金近50亿元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以超过1:10的比例引导放大企业研发投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上,市级财政科技投入的70%以“后补助”方式支持企业牵头的产学研项目。     成都还实施产业牵引升级工程,着力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已完成移动互联网、汽车、3D打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食用菌等产业技术路线图,有效“导航”产学研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聚集。     同时,在网络信息安全、移动支付、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组织实施一系列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重大项目,并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区域创新示范工程方面,则着力促进区域转型升级;校院地协同创新工程方面,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人才发展工程方面,着力增强创新驱动智力支撑;创新环境优化工程方面,正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随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和深入实施,成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已经初见成效,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重要支点城市     据成都市科技局截至2014年10月的数据显示,成都已培育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创新型企业近1500家,企业建设各类产学研联合研发机构500余家。     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已聚集各类研发机构718家、高校52所、国家级科研机构46家,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57个;有两院院士33人,聚集国家“千人计划”102人,居同类城市前列;省“千人计划”专家299人,占全省90.06%,顶尖团队18个,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35.5万人,居中西部城市前列。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多年领先中西部城市,2013年,专利申请量达到59370件,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获国家级奖励20项,居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     创新创业环境也已具有比较优势。政策支撑体系已初步形成,特别是出台了校院地协同、科技投融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成果转化激励、人才引进培育、新型载体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孵化培育体系也逐步健全,已拥有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新能源装备等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24个,领先中西部城市;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79家,孵化面积175万平方米,其中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国家级企业孵化器6家、省级企业孵化器17家,在孵科技企业和团队近6500余家。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也加快完善,成都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共享平台初步建成,已聚集各类中介服务机构200余家;建成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技信息情报等系列功能平台,聚集科研仪器设备2612台(套),科技文献数据库130个,城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逐步形成。      科技项目将由第三方管理实施     成都将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构建科技项目由第三方专业机构管理实施机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按照计划,成都2015年将选择3~5家在蓉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处置、使用和分配等改革试点,建立健全校院地创新载体(机构)共建共享机制。     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方面,将启动“成都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三年行动计划”。     推进重点产业技术升级方面,将深化产业技术路线图研制与运用,启动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技术路线图研制。     重点区域创新发展方面,依托成都高新区加快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股权激励、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处置、人才管理等改革试点。推进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建设,启动建设起步区15平方公里创新科技城基础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