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实施环境治理四个“十条” 提升市民幸福感

08.10.2017  14:10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个夏日,常见的蓝天,让成都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古人诗句中所描绘的那个绿水青山的锦官城。走在街头,从拂晓到黄昏,总能看到有市民突然驻足,拿出手机拍摄天空的美景。

  “生活在这样的成都,觉得好幸福。”正如人们在朋友圈中晒成都美景时所感慨的那样,环境变好了,市民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如何提高环境质量,提升市民是幸福感,成都一直在路上。

  空气、水、交通、绿化,和市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何解决这些制约城市发展,事关市民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今年4月召开的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实施最严格的产业准入和环境保护制度,铁腕治霾、科学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绿,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让市民“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市党代会后不到两个月,成都就出台了“治霾十条”“治水十条”“治堵十条”和“增绿十条”四个“十条”,积极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工作人员对一辆货运汽车进行排污检测。成都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控中心供图

  铁腕治霾 让蓝天成为市民朋友圈中的常客

  近段时间,成都的蓝天成了市民朋友圈中的常客。摄影爱好者唐先生每天上下班,都忍不住既拍朝霞,又拍夕阳,为的就是记录下锦官城上美丽的一片蓝。他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摄影成果,如数家珍:“你看,是不是越来越漂亮?原因就是最近的蓝天特别蓝!

  数据显示:今年8月,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3天,优良天数比例为74.2%。PM10、PM2.5月均值分别为37、20微克每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45.6%、51.2%。

  市民朋友圈中的一片蓝,是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肯定,也是成都“治霾十条”成效的体现。

  今年6月,成都正式出台《“成都治霾十条”推进铁腕治霾工作方案》(以下称“治霾十条”),明确提出:力争2017年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控制在97、58微克每立方米以下,比2016年分别下降7.6%、7.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30天以上的目标。

  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治霾十条”重点围绕源头治理、分类治理和协作治理提出了十个方面的47条细化措施,以铁的决心、铁的手段促进成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近日,有细心的市民发现,一辆印有“成都环保”字样、白绿相间的车辆出现在成都街头。这便是成都市目前最新、最先进的尾气遥感检测车,它配置了便携式汽车排气分析仪,整个检测过程不受时间、地点和天气的影响,仅需5-10分钟,就可以检测出被检车辆尾气是否超标。

  自5月10日首次启动在用机动车道路抽检工作以来,成都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控中心联合市交警已开展了11次路检工作,共抽检汽油车37辆、柴油车49辆,发现排放超出限值的车辆19辆。这些超标车辆均被出具《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测试结果告知单》,要求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维修,待维修合格后方可上路行驶。同时,交警也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控车减油行动是成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截至9月4日,成都市已淘汰黄标车19806辆。此外,非道路移动源和柴油车的监管也将进一步加强,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督抽测和遥感监测,特别是重型柴油货车抽检和治理力度也将加大。

治理后的摸底河成为人们漫步的好去处。成都青羊区委外宣办供图

  重拳治水 让碧水清流常伴市民身边

  历史上的成都一直是个河流密布的“活水之城”。成都中心城区有6条主河道、76条支渠,总长约583公里。尽管水网纵横交织,但由于缺乏系统治理,河道水质差、水量不足,水系、河岸和风道不通,水景观缺乏特色、品质不高。

  怎样让成都“告别”黑臭水体,让碧水清流常伴市民身边?

  今年6月,《实施“成都治水十条” 推进重拳治水工作方案》(以下称“治水十条”)出台。作为成都治水政策的加强升级版,其中提出的“重量级”举措,强化了生产、生活、生态“三水”共治,致力解决十类问题,并注重全民参与,充分体现出成都治水的决心。

  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治水十条”列出了强力整治296段黑臭水体任务清单。根据计划,2017年,完成城市建成区53段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完成郊区(市)县243段黑臭水体治理方案编制,启动工程措施建设。2018年,完成郊区(市)县120段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任务。2019年,完成郊区(市)县剩余123段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任务。2020年,开展已治理黑臭水体“回头看”、水质监测、公众评议调查等,查漏补缺,巩固提升,确保治理成果。到2021年,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强化日常巡查监管,巩固治理成果。到2022年,全市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日前,好消息传来,随着三吏堰、鸡公堰和二道河3段河道水质全面达标,成都市城市建成区内的53段黑臭水体,水质已经全部达到治理标准。

  如今,成都市民已重见一湾碧水。

  8月31日,成都交警为在斑马线礼让行人的出租车贴上“车让人,我点赞”的文明小标识。王波 摄

  科学治堵 “车让人”“蓉e行

  “路口总计出现246次人车相遇的情况,其中机动车主动停车让行有168次。”“半小时中,礼让斑马线29辆、未礼让3辆。”“1个小时里,一条斑马线前有407辆车主动让行,仅有21辆未让行。”今年6月25日起,成都市交管局在全市范围开展“礼让斑马线”专项治理行动。两个多月来,各大媒体先后进行多次现场测试,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礼让行人这一文明之举,已逐渐扎根交通参与者心中。

  在小型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二的成都,交通拥堵这个“城市病”一直是市民和职能部门的一块心病。为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行状况,让市民出行更便捷畅通,今年6月,《实施“成都治堵十条”推进科学治堵工作方案》(以下称“治堵十条”)出台,并提出三大目标体系,推进“城市病”的源头治理、增强城市交通承载能力、提升全民文明交通素质。

  成都市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治堵十条”包括3个方面、10项任务,主要为:强化智慧治堵,2022年全面建成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强化工程治堵,2022年全面建成公交都市;强化依法治堵,2022实现文明出行和绿色出行蔚然成风。

  文明交通,需要群参众治。为充分发挥社会企业和市民参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构建城市交通治理的共同体,7月23日,由成都市交管局打造的“蓉e行”交通众治公益联盟平台正式启动。

  据了解,市民通过关注成都交警微信公众号,便可在“蓉e行”上举报机动车侵走公交车道、打电话、抛洒物品、遮挡号牌、不礼让行人以及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此外,“蓉e行”上还可报告交通设施问题、谏言交通管理良策、申报停驶私家车。通过上述行为,注册用户可获得相应积分,并由自愿加入“蓉e行”交通众治公益联盟的社会企业向参与市民提供积分兑换奖励。

  记者从成都市交管局获悉,“蓉e行”正式启动以来,注册用户正以每天近8000人的速度增加,目前超过10万人。而“蓉e行”可举报违法项目已达13项之多。最新上线的“占盲道停车”举报项目,在短短15天内就通过市民在线举报,查实245台汽车存在占用盲道停车的违法行为。

  9月4日,成都三环路熊猫绿道示范段迎来市民观光。刘陈平 摄

全域增绿 呈现“绿满蓉城”盛景

  “最近听说成都正在建设全国最长的市域绿道,想想都挺开心。”市民秦女士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晚饭后骑车、散步,是她最喜欢的排解工作压力的方式。她认为,多一条绿道,对自己来说无疑就是多一份幸福感。

  今年6月,《实施“成都增绿十条”推进全域增绿工作方案》(以下称“增绿十条”)出台,并提出了今后五年成都“全域增绿”工作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点工作:通过优化提升公园绿化、滨水绿化、道路绿化、小区绿化景观,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区、第二绕城高速生态带以及以“一轴两山三环七道”为主体骨架的绿网和天府绿道体系,构建五级绿道体系,预计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1%,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全域成都将初步呈现“绿满蓉城”盛景。

  9月1日,《成都市天府绿道规划建设方案》正式发布;

  9月2日,作为天府绿道重要部分的锦城绿道首期工程在玉石湿地示范段开工建设;

  两天后,三环路熊猫绿道示范段正式亮相......

  未来,成都全域将形成“一轴两山三环七道”的区域级绿道1920公里,以及城区级绿道5000公里以上、社区级绿道1万公里以上。成都正在建设全国最长的市域绿道!

  成都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汪小琦表示,与其他城市在部分局域串联公园建设绿道不同,成都的天府绿道体系将覆盖全域22个区(市)县,“不论从全域来讲,还是空间布局来说,天府绿道还统筹了全市生产、生活、生态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