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师成都学院热捧“刷存在感”教学模式

23.04.2015  20:49
肖峰老师在上课 学生在课堂上关注微商 学生在阐释实践报告 中新四川网4月22日电 (莹萧力 博楠)名牌衣服、星级酒店、住房公积金、驾校培训费、农民工讨薪、网络抢红包、微商VS淘宝枯燥乏味的大学《经济学基    
肖峰老师在上课

学生在课堂上关注微商
    学生在阐释“实践报告”     中新四川网4月22日电 (莹萧力  博楠)名牌衣服、星级酒店、住房公积金、驾校培训费、农民工讨薪、网络抢红包、微商VS淘宝……枯燥乏味的大学《经济学基础》课竟有演讲、辩论、小品,生动有趣,学生喜闻乐见。在川师成都学院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由此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找到“存在感”和幸福感。
    “存在感是一种比美貌和财富更强大更恒久更幸福的力量”。很多人都在“刷存在感”中,希望自我得到重视,受到关注。一群95后的大学生,身处高校课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期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与青睐!
    《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作为经管类的专业基础课,理论较枯燥,逻辑较抽象,对于大一的学生而言,在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对于授课的教师而言,在讲解上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经管学院肖峰老师与王慧君老师针对学生状况以及课程特点,在本学期初商讨了《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改革事宜,决定对2014级的同学们开展以“刷存在感”为重点的全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两位老师在经管学院“11342”人才培养模式思想的指引下,最终商定采取“1+3”的授课模式,即在坚持以“理论讲解”为主导模块的前提下,大幅增加“习题演练”、“案例探讨”、“实践报告”三大辅助模块。其中,“习题演练”要求学生通过在黑板上“演板”,师生共同评判对错来加强师生互动;“案例探讨”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到案例分析的全过程中来,而非教师单方讲评案例;“实践报告”则是通过学生分组,在课堂上汇报“以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体会,并接受答辩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也是本次改革的最大亮点。
    “实践报告”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将各班同学分为十组左右,由其自行选定要报告的有关经济学的主题内容(多为时下经济热点现象);其次每周利用一节课,由一组学生在课堂上报告20分钟,并接受其他同学与教师提问,并就此做出答辩;最后由学生与教师共同为该组同学的报告进行评分。其中,各组同学的报告选题,教师要参与全程辅导;报告的形式允许多种多样,可以有演讲、辩论、小品等等。截至目前,同学们的选题涵盖了大家身边的衣食住行等,它使得经济学的抽象理论,被同学们快速地应用于生活实践。
    这种“1+3”授课模式的采用,使得各班的绝大多数同学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参与感”得到空前提高,“存在感”得到极大满足,因而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同学们的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得到极大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也有了极大提高!整个课题效率得到了较大地提升!
    4月23日上午,刚上完课,一位姓王的同学表示,这样的课,同学们都热捧,很乐意去上。老师上课根本不点名,同学们对每节课充满期待,没有一个人缺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