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充足实惠安全 成都如何管好1400万人菜篮子

27.04.2014  11:11

    4月3日,都江堰市兴农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蒯世军从保险公司领到100万元赔付款,这是四川今年首笔单户超百万蔬菜价格指数保险赔款赔付。

    菜贵伤民、菜贱伤农。为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成都市推出涉及9个区(市、县)、1.2万参保户、1.1亿元市场风险保障的价格指数保险赔款赔付试点。

    不仅保证充足供应,更要确保实惠安全,并以此为契机助推农业结构调整——种植户蒯世军的境遇背后,是成都对于管好全市1400万人“菜篮子”的探索与智慧。

    保供“菜篮子”要有“”可装

    民以食为天。成都市认为:作为一项涉及老百姓餐桌的民生工程,首先要让“菜篮子”有“”可装。

    2013年初,成都启动实施“10个粮经产业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和“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33.5万亩连片核心示范基地、145个农业示范园区、253个示范基地建成。

    截至目前,成都市已建立34.6万亩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以及90.4万亩水旱轮作蔬菜种植基地,每亩蔬菜一年至少种两茬。全年的蔬菜产量已达530余万吨,不仅能满足市民的需求,每年还有100余万吨鲜菜销往外地。

    为应对每年蔬菜的春淡和秋淡,成都还开展区域合作,在攀西、阿坝等地建立了20万亩远郊“菜园子”,每年调剂30万吨,弥补成都市季节性蔬菜品种短缺。

    保供大宗蔬菜总体价格低于全国同类城市平均水平——根据成都市年初出台的《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成都市“菜篮子”工程将着力于保总量、保质量、稳价格,到2017年全市蔬菜淡旺季自给率将稳定在70%和90%以上,猪肉自给率达到70%以上,“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管好 让“菜篮子”实惠又安全

    今年,成都将新增5个益民菜市、50家益民惠民菜店,经营中将继续坚持市场内同类同品质蔬菜菜价比周边传统市场低10%~15%的惠民方针。

    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成都着力探索如何优化流通环节,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成本,让老百姓的餐饭更加经济实惠。“加快标准化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菜市、菜店,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设社区惠民菜店。”成都市农发局负责人表示,对于在中心城区新建和改造标准化菜市场、在乡镇居民集中居住区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农贸市场的,市级财政将给予建设补贴。

    与此同时,成都市“菜宅送”、益民等多家菜市开始“试水”电商销售新模式。目前,成都市统一的生鲜电商平台也在积极构建中,并将对蔬菜生产经营者电商销售的平台建设及加工、配送、冷链运输等设施建设进行适当补贴。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是“菜篮子”工程的重中之重。

    一手抓规模化发展,一手抓质量安全。成都市27大类食品生产环节和流通市场“双准入”工作顺利推进,并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工作中探索出“规模化生产、准入化监管、连锁化销售”的“成都模式”。

    目前,成都市已建成全国领先、全程监管的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对生猪从屠宰、流通到消费各环节的全程可溯源信息化监管,全市244个市场、6637户猪肉经营户开展了生猪溯源工作。2011年起,在7家批零兼营的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中心城区50家标准化农贸市场开展了蔬菜溯源工作。

    做强“菜篮子”成就富民大产业

    蔬菜种植涉及14大类200多个品种,年产量超过250万吨,外销蔬菜200万吨,蔬菜收入达25亿元以上——在有着“南有彭州,北有寿光”美誉的成都彭州市,蔬菜及其制品销往全国300多个县市,远销新加坡、日本等国。

    丰富多彩的“菜篮子”,不仅把千家万户的“菜园子”推向了市场,也促进了成都市农业结构调整,带出了一个增收富民的大产业。“菜篮子”产业,已经成为成都市大部分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成都市农发局负责人表示,成都蔬菜生产已摆脱“农家菜园”的布局结构,形成区域化大规模生产基地格局,并与日益成熟的全国蔬菜大市场相衔接。位于彭州濛阳的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目前日交易量超过9000吨,年交易额超过150亿元,是省内设施最先进、交易量最大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也是全国第二大蔬菜产地交易中心。

    上海多利农庄在成都投资10多亿元建“物联网”有机农业生产基地,丹丹等84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入驻中国川菜产业园、带动发展蔬菜原辅料配套种植基地11万亩……在市场无形之手的调节下,蔬菜生产的投资主体、经营形式也由单一转向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生产者、经营者、企业集团甚至外资参与到成都“菜篮子”产销中来,成都“菜篮子”进一步做大做强。(记者 张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