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以成都大学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成都大城崛起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省教育快步向前,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四川日报》刊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专题,采访报道教育行业发展解码。其中,9月29日第16版以《以成都大学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成都大城崛起——致力于建设一流应用型城市大学》为题,报道了成都大学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原文链接如下: http://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190929/223978.shtml 。
所有的到达,源于一次次跨越山海的出发;
全部的瑰丽,闪耀着成大人持续奋斗的芳华。
春华秋实,沧桑巨变。成都大学成立41年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成都大学——与成都这座城市水乳交融。
这是一块积淀着历史与梦想的福地,这是一方跃动着生机与活力的热土。自1978年到2019年,筚路蓝缕弦歌不辍,双廿春秋栉风沐雨,成都大学历届校领导带领全校师生艰苦创业,抢抓机遇,改革创新,砥砺奋进,于2018年12月恢复成都大学校名,正式开启高水平建设新征程。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建校41年来,成都大学始终与成都这座城市相伴相随、与城共兴。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的作用,在服务社会民生、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促进学校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开拓创新、砥砺前行, 谋划学校发展蓝图
理想如歌,激扬梦想。作为一所以城市名命名的综合大学,成都大学始终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特别是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布局,始终坚持与城市同心同行,用改革创新之笔书写出了校与城同发展、共奋进的华彩篇章。在学校恢复校名、大运村落户成大、成都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学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新时代推进成都大学跨越式发展,成为成大人不可回避的重大命题。
成都市委市政府给成都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更高希望、更高要求。学校将以理性和科学精神研判学校历史方位,高质量规划和推进学校高水平建设,不断深化对城市发展的战略研究,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强化学科特色,提升办学水平,打造有公园城市特点的大学文化,实现全方位、多层次联合办学,早日将成都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成为服务成都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成都大学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成都大城的崛起。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近年来,成都大学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高水平办好成都大学”的要求,秉承“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校训,遵循“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成大精神,依照“崇尚学术、鼓励创新、追求卓越”的兴校思想,坚持“校城融合、开放协同、区域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滴水穿石的韧劲,扎实推进人才战略、特色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为支撑,扎根成都、立足四川、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引智育才、教研并重, 打造成都人才小高地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实验室里,李俊龙和他团队的工作人员身着白色实验服,看着眼前的化学反应结果,写下了第2741个实验记录,全身心沉浸在自己的科研世界里。这是他作为特聘研究员引进人才到成都大学工作的第四个年头。4年来,他主要基于手性仲胺、双功能伯胺及三氮唑卡宾类催化剂开展了一系列不对称催化合成的反应方法学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 Acc. Chem. Res.,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Chem.Sci.,Chem. Commun.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有多篇研究论文被SYNFACTS和《有机化学》杂志专题报道并作为亮点介绍;获教育部“博士学术新人奖”、省“千人计划”、“四川省杰青”、成都市“蓉漂计划”专家、成都大学“青椒计划”入选者等多项荣誉;还荣获2019年度“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化学期刊奖)国际学术奖。这是成都大学引进人才的一个缩影,也是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真实写照。人才蔚则事业成,英才聚则成大兴。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不断加大“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具有国际视野、竞争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高水平建设成都大学提供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保障。
人才是第一资源。学校把“人才战略”作为学校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始终以“党管人才”为统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先后出台并实施一系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配套文件,为人才引进工作提供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学校采取‘随时举荐、随时报名、随时考核’的灵活招聘方式,引进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海内外优秀青年才俊。”成都大学人事处负责人介绍说。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一系列政策落地、一个个项目开展、一个个计划实施,学校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校人才结构和布局,走过的步履坚实。近5年来,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专项12项,其他国家级项目125项,省部级项目519项。近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排名在川高校前十,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排名在川高校第六,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立项4项。近两年,科研经费连续超过1亿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近百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9年最新一期的自然指数排名发布(统计时间节点为2018年6月1日—2019年5月31日),成都大学共有7篇文章计入排名,在入选论文数量上(AC),居全国高校排名并列第124位,在论文贡献度权重分数上(FC),位于国内高校第201位。成都大学校长王清远连续5年在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上榜,并于2018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成绩有目共睹,荣誉鞭策前行。目前,学校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省厅级科技平台26个,医用机器人等交叉学科研究中心7个,围绕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及学科前沿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关键工程技术研究。成立高等研究院,打造校内“科研特区”和“人才特区”,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力度,努力将嘤鸣湖畔打造成为成都人才聚集的小高地。
立德树人、以本为本, 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成都大学强调区域应用,坚持构建凸显实践创新能力的“13456+X”体系,即一个核心定位、三类应用人才、四类导师、五大平台、六类专业群和系列课程群,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厚基础、宽视野、强能力、重实践、勇创新”的培养理念,对接成都市国际化战略和高端应用研究领域,成立张澜学院,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对接成都支柱产业和创业天府计划,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六类卓越计划,培养产业卓越型人才;对接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需求,构建校政企协同创新的大专业平台,培养行业复合型人才。积极推行专业教师下企业,企业工程师上讲台,着力构建学业型、双师型、创新创业型、国际型四类导师,有力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全力搭建教学实验平台、实习实训平台、创新培育平台、创业孵化平台、数字资源平台五维支撑保障平台,确保学生实践创新活动高质量开展。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打破学科壁垒,打造文化创意、健康、汽车、电子信息、国际合作、教师教育六类专业群,覆盖学校70%的本科专业,构建与产业紧密衔接的机制。同时,还与企业共同研发百门在线开放课程,引入百门优质网络资源课程,开发千门创新创业课程等,突出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坚持学科专业优势,增强人才培养特色,“回归本科教育”,将培养一流本科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今年暑期,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 4天票房破8亿元,成为中国首部单日票房破两亿元的动画电影,创国产动画电影单周票房新纪录。这部成都味儿十足的影片,8位主创人中有两位是成大校友,他们分别担任影片资产总监和灯光总监。成都大学动画专业自2004年创办至今,经过15年的发展,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五星级专业,该专业建立人才培养的“项目孵化+特色培养+协同创新”特色专业建设机制,培养出近千位毕业生,他们在全国影视动画行业已逐渐崭露头角,在省内外影视动画行业中成为骨干力量。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按照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培养药学专业本科生,试点专业导师制,学院具有副高级职称或者获得了博士学位的老师担任学生学业导师,结对教学。在理论教学上加深教学难度;在实践操作上,带领学生参与项目,利用“第二课堂”增强专业认知。4年来,药学专业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30篇。蔡祖欢、黄莉同学分别考上被誉为药学界“双子座”之称的中国药科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多名同学被国内“双一流”大学录取。各学院在教育教学中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凸显专业特色,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强化专业综合改革、创新三全育人体系,扎实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重视开展以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主的多元化、立体化、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创新活动,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学校位列2018中国公办高校创业竞争力排行榜第115位。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以“OBE”专业认证理念为导向,实现专业能力目标达成,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秉承“以生为本,德育为先,成长第一”的工作理念,实施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思政工作网格化、心理教育全程化、团学工作一体化等“九化”工作特色,服务育人的改革实践获得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立项,“互联网+学生事务”精深改革试验区建设形成全国示范,400多所国内外高校到校考察学习;学生公寓育人体系建设获全国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学生科创能力和艺术素养稳步提升,2019年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项目获奖数量排全省第七,连续三届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一等奖。涌现了获联合国维和部队和平荣誉勋章的90后女兵、全国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创业百强等优秀学子。据麦可思公司的相关调查显示,学校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逐年上升,2018届已达97%。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其中超过70%的毕业生在成都就业创业,为成都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扩大开放、交流合作, 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校聚焦“国际化”办学战略,以人才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和服务城市国际化为抓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了中新、中韩、中泰、中以、中美、中德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近5年,招收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和参与国际交流学生2000余名,联合培养硕士、博士近150名,招收留学生1000余名。2018年12月,成都大学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两校合作迈入第二个十年;2019年成都大学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成功续签了第三个共建孔子学院五年合作协议。学校还建有国内唯一一家由省政府批准建立的国别研究平台——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2018年,特聘外籍专家关国兴获得国家外籍专家最高荣誉奖励——“中国政府友谊奖”。
不惟如此,成立两年来的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始终坚持高点起步、高位发展,突出“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三大特色,面向东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人文合作新平台,走出一条文教结合、产教结合、开放合作的教育改革开放新路。学院成立以来,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300余人,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艺术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文艺演出等经贸、文化各个层面的交往与合作,也有助于成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实现“民心相通”。
在大力推动国际化发展的同时,学校也积极服务于成都市的国际化工作。通过成都大学的国际校际交流合作,直接促成了成都市与泰国清迈府和新西兰哈密尔顿市建立了国际友城关系。2016年6月,成都国际友城高校联盟成立,联盟秘书处设在成都大学。
建好大运村, 助力成都“三城三都”建设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其规模仅次于奥运会。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权“花落”成都,而成都大学正是大运会运动员村的所在地。此次大运会为成都加快打造世界赛事名城,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机遇。对于成都大学来说,这是一次高水平建设征程上的“里程碑式”事件,更是一次向世界展示成大风采的良机。
按照计划,2020年12月,大运村将完成建设,遵循“大运必须、大学必备”的原则,秉持“开放、融合、绿色、智慧”理念,诠释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与时代精神。运动员村依托成都大学,建设规模为37万平方米,改造28万平方米,确保11000名代表团成员的生活需要。整个运动员村包括行政保障中心,医疗中心,1、2号运动员公寓,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等8个项目,预计在2021年6月底前完成运营测试。赛后,相关设施设备将转为成都大学教学及保障设施。截至目前,场馆建设、交通环境、竞赛组织、文化氛围、推广招募等大运会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学校师生以当好东道主的饱满热情,正积极开展“我为大运做贡献”的主题活动,从学科专业、文化提升、志愿服务、后勤保障等各方面为全面服务大运会做好准备。
践行扶贫援建初心, 诠释成大使命担当
下足“绣花功”,打赢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成都大学积极参与到对甘孜州石渠县、阿坝州九寨沟县的结对帮扶中。学校不断创新帮扶手段,建立了“领导班子主责,扶贫办主推,各学院、部门主帮,驻村干部主干”的“四位一体”帮扶工作机制,以驻村帮扶、智力帮扶、产业帮扶、科技帮扶、志愿服务等为抓手,扎实推进定点帮扶各项任务,通过选派干部、教育培训、科技服务、医疗帮扶、“助学帮困”、以购代捐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定点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当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学校先后落实20余项扶贫项目在帮扶地落地,协调帮扶资金100余万元。结对帮扶的阿坝州九寨沟县已在2018年通过了相关评估,双河镇松柏村和马家乡马香村实现脱贫退出;石渠县计划2019年脱贫“摘帽”;简阳市十里坝街道石家村和石钟镇民强村也已退出。
依托附属医院,开展医疗帮扶。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先后派出110多名医护人员到九寨沟县和石渠县开展医疗帮扶工作,托管九寨沟县人民医院,成为全省首创“城市三甲医院整体托管深度贫困县县医院”。“8·8”九寨沟地震后,成大医疗工作队成功救治了300余名受灾群众和游客,被原省卫计委评价为灾后24小时内应急救援“组织最有序、抢救最有力、生命最安全”。附属医院开行的全国首列医疗列车被誉为“行走在铁路线上的三甲医院”。4年来,在川渝黔9000余公里的铁道线上,服务12万余名铁路职工,为3.3万余人次进行了健康检查,成为流动在西南铁路大动脉上的“医字头”先锋。
根据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考核,成都大学获得2018年度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分类排序第一名,获评四川省定点扶贫先进单位,该校两名扶贫干部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个人。
新起点,新征程,新成就。秉承立德树人、教育强国的使命,成都大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的征程上行稳致远,阔步前行。
编辑:李洁 责编:周小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