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型河灯祈福公益活动引环保争论

24.12.2015  23:26

        人民网成都12月24日电(朱虹)12月23日晚,一企业发起的“温暖成都、保护母亲河”大型河灯祈福公益活动,在成都市东湖公园锦江河畔举行。活动结束后,虽然主办方对水里的河灯进行了连夜打捞,以兑现不污染河水的承诺,但仍令环保人士担忧。有环保人士认为,该活动除了造成浪费外,由于河灯材质并不环保等因素,河水污染或不可避免。

        前来欣赏河灯的市民。(陈永斌 摄)

        河灯祈福市民有欣喜也有担忧

        当晚7点左右,锦江河畔就已聚集了许多市民。他们告诉记者,自己的家就在附近社区,看见活动宣传后,觉得很多年没放河灯就来看热闹。“女儿听姥姥说晚上放河灯,她没见过便嚷着要来。”市民李女士带着5岁的女儿豆豆也来参加活动。

        当晚7点30分左右,河灯祈福活动正式开始。记者注意到,为了不污染河面,河面上设置了一条漂浮绳用来拦截河灯。

        未被漂浮绳拦住的河灯从旁边流走。(朱虹 摄)

        20多分钟后,当半个河面被陆续飘来的大量河灯染红,负责打捞的工作人员也准备出动。“快看,从边上跑了。”豆豆发现有河灯未被拦住,便央求李女士打捞一只给她。

        记者在现场采访了部分想买河灯的市民。

        成都市民主动发起认购河灯。(朱虹 摄)

        “不是觉得河灯制作精美,而是怕污染河面不如买回家做装饰。”家住附近社区的王女士听说活动现场1元钱认购一盏河灯,打算买回10盏。“一个生活在东湖边的居民,受惠于它,也感恩于它。”王女士称,少一盏灯,就是少一点污染。

        宣传公益主办方称已做好打捞回收方案

        据媒体报道称,此次活动的消息一经发布,不少热心市民纷纷报名参与。主办方在活动宣传预案中表示,河灯祈福是公益活动,旨在提高成都市民对保护成都母亲河的关注,并将每盏河灯所筹集的1元善款,捐赠相关部门用于府南河治理。

        当晚,记者在现场也听到音响里反复播放主办方多年来“以宣传公益为己任”的公益行为。记者认购了1盏河灯,注意到上面只印刷了企业商标,并无与环保理念相关的温馨提示字样。

        帮忙疏散河灯的消防队员。(陈永斌 摄)

        两艘打捞船奋力打捞浮在河面的河灯。(陈永斌 摄)

        据记者了解,活动开始前,曾有成都市民因担忧河面污染多次致电相关管理部门。对此,河道管理处表示,该企业已制定了打捞回收方案,河道管理处也会派工作人员前往,配合打捞。据活动组委会称,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已就此做好预案,有专人负责打捞,确保不污染环境。

        当晚8点20分,河灯祈福活动结束后,两艘打捞船开始了打捞作业。

        当公益遭遇环保如何让公益行为善始善终?

        主办方声称的“十万盏河灯”1个小时后变作垃圾,虽然事后进行了打捞清理,环保人士仍表示担忧。

        12月24日上午11点过,在府南河垃圾转运码头,堆放着打捞出的河灯。(图片由网友提供)

        “活动不仅对东湖公园的水鸟造成了惊扰,还有漂浮河面的垃圾与大型活动人群聚集后可能产生的垃圾。”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老师颜炯认为,活动带来污染或不可避免,即使做到河灯一盏不留的被打捞,这类公益活动也与国家环保部倡导的“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相背离。

        近年来,成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效果显著,府南河畔的水鸟越来越多,东湖公园更是以“人与自然”为公园主题。“据我所知,基本上每年冬季,东湖公园都有记录到全球极度濒危的水鸟青头潜鸭。这种水鸟的数量全世界不超过1000只,而导致它濒危的原因之一就是栖息地的丧失。东湖是它们冬天的家。”成都观鸟会常务理事巫嘉伟说。

        成都观鸟协会会长沈尤也表示,除了带给水鸟惊扰外,活动对东湖微环境也有影响,“万盏河灯有清除干净的可能,但河灯的蜡油难免会流入水中。如果流入水中的蜡油过多,对东湖和与东湖连通的锦江都有造成污染的风险。

        一场公益活动却可能带来污染,不禁引发人们思考:如何让公益行为善始善终?

        “首先,应鼓励企业公开方案,征求专家、社会组织和市民的建议;其次,政府应约束大规模的一次性消费的商业活动,慎重考虑是否批准此类活动。活动应有详细的、可操作的和明确的后续处理方案。”斯坦福大学环境政策学博士张雪华老师认为,要给公众一个了解情况,再决定是否要参与的机会,这样也可避免活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独立撰稿人、新闻评论员曾颖则表示,企业用公益活动来做宣传无可厚非,至少表明企业觉得公益是一件好事。“我赞同能够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双赢的公益活动。关键是企业做公益要有真诚的态度和专业的操作方式,一定要邀请环保专家共同探讨,以求得最好的效果。”曾颖说,如因这样的事件引发争论,让公众能够接触到更多河流安全、环境保护的知识,从而真正学习做公益,也算是一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