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基层环保监测员:没有我们监测不到的小水沟

30.08.2017  13:24

  家门口的小河流水变混了,水质是不是变差了?旁边的铁路噪声到底有没有扰民?这些答案离不开环保监测员的科学数据支持。日前,记者来到成都市成华区环境检测站,跟随环保监测员们前往东风渠、沙河进行采样工作,体验环保监测员如何用科学数据架构环境保护线。

  据悉,环保监测员每月例行对河水进行监测是规定动作,除非发生洪水等不可抗力造成的异常干扰,否则风雨无阻。除此以外,他们还需要应对随时发生的企业排污取证、市民举报等临时性紧急任务。

  环保监测

  既是专业活也是力气活

  一大早,成华区环境保护局监测中心监测员唐伟就来到库房,玻璃瓶、塑料瓶、采样器、水桶、样品保存剂、水质快速测定仪,检测用品整齐地放在桌上,20分钟,环保监测员就做好了出发前的准备。这一天,唐伟要和同事一起到沙河、东风渠,采集地表水水样。

  作为成都重要的农业灌溉渠,东风渠从金牛区流入成华区,再从成华区流入龙泉驿区,这么长的河道,要保障用水安全,就必须持续地监测。

  抵达目的地后,唐伟和同事们搬出各种收集装置,先用蒸馏水清洗探头和温度计,再在瓶盖上对应贴上类别标签,准备采集水样。

  记者在取样现场看到,监测员们把一个很长的透明容器绑在绳子上,慢慢放入河水中,待容器装满河水再把它提上来,要将五六斤的水从距离桥面五六米高的河面提起来,这可是一个体力活!静置30分钟后,监测员们依次拿出容器,将河水分别装入其中。

  “不同的分析项目对样品保存容器的材质要求不同,还需要添加不同的保存剂,最后放入专用的车载运输箱内送回实验室分析。”说话间,唐伟手头也没闲着,溶解氧、电导率、pH值便携式检测仪器陆续开始“工作”。

  每月20个点位

  再小的水沟都要监测

  “像溶解氧、电导率都可以现场出结果,但大多数指标要回实验室详细分析。”唐伟告诉记者,像五日化学需氧量这一类的指标,最长的可能需要一周才能完成分析、计算。从采集,到检测,再到分析,样本最终产生严谨的科学数据。

  结束了东风渠的取样工作后,他们来到第2站,沙河畔。取水、静置、分样、现场监测、添加保存剂、装箱密封……同样的步骤,同样的方法,温度和湿度越来越高,唐伟和同事们额头、脖子里都爬满了汗珠,而此时已经是13时许了。

  “只要是成华区辖区内的河流、小溪、水沟,无论再小我们都去监测过!”唐伟笑着告诉记者,在成华区,就没有他和同事们找不到的小水沟,像这样的工作流程,只是他们例行工作中普通的一天。每月,成华区环保局都会对近20个点位采集水样。

  来自于成都市成华区环保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华区环保局联合相关单位已排查28个下河口,治理完成28个下河口。清理河道25条,长约110公里,清理河道淤泥22991吨,漂浮物453吨。

  24小时待命

  凌晨三四点取证

  回到实验室,唐伟和监测员们立刻换上白大褂,用仪器监测水质。“国家监测标准规定了水样保存时限,必须在时限内完成分析,否则样品就白采了。”接下来,监测员们会根据分析数据编制正式的监测报告,一旦发现哪个采样点的数据有异常,将会迅速告知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实验室是环保监测院的“主场”,其实则不然,他们也需要24小时待命。“除了对地表水的日常监测,还有一些临时性的监测任务,包括一些非法排污企业的现场取证,还有市民对大气、水以及噪音的举报,随时需要我们到现场。”唐伟告诉记者,就在这几天,有市民举报噪音污染,为了取证,他的同事每天都要在凌晨三四点到现场采集数据,结束后回到家已经是凌晨六七点了。

  尽管如此,唐伟和他的同事们还是非常喜欢自己的职业,“我们的工作为政府各部门治理环境提供了依据。而且当完成非常复杂的样品分析并得到准确结果时,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成都商报记者 李彦琴

  成华区环保局供图

  高新区建“5+1” 河长管理体系

  昨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该区今年全面推行河长制,创新设立“5+1”河长管理体系,促进江河湖库科学治污、有效管理、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目前,该区为总长145公里的28条河道各段配备了河长,共有361名河长。

  目前,成都高新区共有361名河长,其中区级8名,乡镇、街道级73名,村级280名。成都高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全面建立考核机制、将河长制管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对河长制管理工作执行不力,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河道及堤岸日常管护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执法不严,致使水环境质量下降的行为,将予以行政问责;对出现水环境质量恶化,或引发供水安全事故、防洪安全事故、水污染事件的,将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

  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