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学班的真实故事
他们心中都十分确信,要想到达自己梦想的彼岸,国学正是那不可缺少的一叶扁舟。
从海外“转学”来的年轻人
24岁的德徽,来自福建。德徽本是美国某大学金融相关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但对于未来的方向,他有自己的想法。他十分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为此他不惜暂停了海外的研究生学业,转赴都江堰国学院求学。
“我最开始感兴趣的是西方的哲学和文学。后来大学我读完西方哲学,到近代哲学以后,我发现很多问题其实没有办法解决,当现代社会它有一个现代危机,西方哲学没有办法拯救的时候,我就想,或许转回到中国哲学,或者东方的哲学,它们可以互相启发。”德徽如此说起他“转学”的初衷。
“最开始家长肯定是不同意的。”国学院的同学都知道,德徽的此次国学求知之旅困难重重,但德徽却轻描淡写,“我就和父母商量,想休学回国读国学院。我告诉他们,其实国学和其他的学问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国学既可以今时之用,也可以从事学术研究。来这只要能学到我想学的知识的话,以后还是会有很多方面可以发展。”
德徽就读的都江堰国学院,位于都江堰文庙内,坐落在钟灵毓秀的王垒山麓。这里环境清幽,文气浓烈,正是理想的求学之地。德徽就读的国学班只有12个人,德徽年纪最长,被选作班长,几乎包揽了这个班级的大小事务。早晨叫同学们起床,晨练、练太极,九点半同学们在大成殿孔子像前集合,大家一起礼先师,对孔子行四拜礼。
学院每天有六堂课,除了文化课程,德徽和同学们每天下午都会有一节古琴课或是射箭课程。晚饭后,则是德徽和同学们练毛笔字和晚自习的时间。而乐和射,正是古代读书人要掌握的“六艺”之一。而关于礼、书、御、数等,各有当代化的课程学习,如御,现代当然不会让你学马车。但用学习太极替代,因为这也是一种身体管理。
一年三个学期,有的假期却很短暂,仅有过年时节,德徽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繁忙的课业却让德徽神采奕奕,“这里完全就是我梦想中学习国学的地方。”
海内存知己,学员似家人
与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低头族”(玩手机)不同,国学班内虽然都是年轻人,但他们的娱乐显然并不在手机这类电子产品上。在仿古式样的课桌上,堆满了《诗韵合璧》《宋词三百首》《南怀瑾的最后100天》等书籍;下课时间里,同学们也三三两两的讨论着上课老师留下的课题,“所谓本体论,和之后的超本体是相违背的吗?”一直到午饭时间,同学们的话题才从学问转到了生活中。
班级最小的学生玉莹今年仅15岁,来自内蒙古,她和亲哥哥玉朋一同远离家乡到都江堰求学,两兄妹曾就读曲阜国学院,玉莹在体制内读了六年级便休学,“在体制内的学校,老师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有时候我觉得我的答案也很好啊,却因为和标准答案不一样得不到认可。”虽然较早离开了体制学校,但因从小学习国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功,玉莹可谓相当扎实,与哥哥玉朋更常常因为一个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他俩学习可是很较劲的。”同学们爱拿兄妹俩开玩笑。
20岁的孛超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本科,对中国传统文化着迷的他毕业后就读北京人文大学,还在班上担任班长,后被都江堰国学院吸引,毅然从人文大学退学安心前来都江堰求学。“我对汉服文化很有研究,以后也希望从事汉服文化相关的工作,现在我希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更系统的了解,相信今后会对我的事业有所帮助。”
来自河北的慧峰则出身于中医世家,希望子承父业的她决定先学习国学,掌握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更易于她掌握中医的理论。“她是我们班的小医生”,德徽笑着透露,“平时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小病,她都能开出方子帮我们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