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吸引创客30万人次 地铁通车里程近100公里

18.01.2016  08:42

对成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201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过去这一年,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上,成都交出了一份表现不俗的成绩单——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00亿元左右,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7006亿元,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4.4亿元,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00亿元,增长10.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10%。

2015年是成都进入万亿俱乐部的第二年,尽管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成都经济社会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对于任何一个城市,这都并非易事。

2015年的成绩已成过去,刚召开不久的成都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即为下一个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了部署,为成都的未来发展绘就蓝图,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确保十三五开局之年开个好局。

创新发展

打造西部创新第一城

吸引创客超30万人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过去这一年,成都着力抓投资、促项目、保运行,及时出台了稳增长30条等系列政策措施,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确保经济健康发展。

去年,内地“首富”王健林数次入蓉备受关注。4月3日谜底揭开——成都市与大连万达集团签订投资合作协议:未来5年,万达在成都投资将不少于1020亿元,打造和运营一批国际水准的文化旅游、医疗、电子商务、城市现代服务业综合体项目。

这一代表性投资正是成都招商引资成效的缩影。去年,成都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规划,围绕城市发展需要和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开展精准招商、专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一年内,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520个,实际到位内资354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新增了世界500强企业6家,总数已达268家。同时,成都通过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全力做好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全程服务,并落实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完善项目督促、督导、督查机制。全年共实施重大项目837个,完成投资2450亿元。

过去这一年,成都多了一个叫做“菁蓉汇”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多了一群被称作“蓉漂”的创客人群,多了各种各样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要素,成了全国范围内呼声很高、最有创新创业氛围的“双创”城市之一。

2016年新年伊始,一场具有国际范的创业导师联盟会在“菁蓉镇”的光谷咖啡举行,加之同日举行的菁蓉汇,标志着“创业天府·菁蓉汇”正式进入了第二季。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的光谷咖啡CEO李儒雄当天忙坏了,他从早到晚参加了三场活动。这并不只是李儒雄和光谷咖啡的常态,如此频繁地成为创业大咖、“蓉漂”聚集之地,也是成都这座城市的常态。

“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核心动力”,2015年,成都启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提出且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新添引擎之一,并为此制定实施了“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成都搭建的“菁蓉汇”平台,去年带动开展了各类活动1000余场,吸引创客超过30万人次。成都还成功举办了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并达成全球创新创业“成都共识”。

过去这一年,成都还在天府新区规划了73平方公里建设成都科学城,布局一批国际领先研发机构和创新研发合作基地,加快聚集各类创新创业要素,打造西部创新第一城。

同时,成都全面启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与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科技园。并强化“市域”服务理念,支持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全年,成都新建研发机构80家,新增科技型企业超过1万家。

过去这一年,改革仍是成都的热词。成都坚持积极稳妥、大胆创新,推出一批激活市场、释放活力、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改革举措。

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成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调整取消行政许可项目28项,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类别,建设工程并联审批时限减14个工作日。在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同时,积极打造B2G 、R2G新型政企政民互动平台,努力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政务环境;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成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4.9万户,增长33.7%,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成都去年设立了市级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推广“拨改投”“拨改租”模式,成功实施了16个基础设施项目。成都还成为全国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