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启动新一轮机构调整设置 两大新区设置重组十六个机构
每个工作日早上,经半小时车程,家住成都市龙泉驿区的田绍政就能抵达位于简阳市养马镇的简州新城管委会上班。7月初,简州新城管理委员会筹备组成立,田绍政成为管委会22名工作人员之一。
简州新城管理委员会是成都市新近设置的机构之一。成都“东进”跨过了龙泉山,将简阳市养马镇、石盘镇、周家乡、灵仙乡等4个乡镇纳为简州新城的规划区域。
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成都按照产业先导、职住平衡、完善配套、塑造城市美学的原则,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与之配套的是,围绕服务产业发展,成都改革组织经济工作方式,启动新一轮机构调整设置。□本报记者罗向明
1
适应发展新需要
设置新经济委员会等多个新机构
“东进”,是成都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开辟持续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
当前成都,经济已跨过万亿台阶,同时正处于超大城市形成期,每年新增人口50万左右。大城市病也始现:交通潮汐式循环突出;园区生活配套不完善,宜居水平不高、生活品质不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短缺。
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从优化城市空间开局起步。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对城市发展作出了“东进”的战略调整,根据《成都市实施“东进”战略工作方案》,相继设置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管委会、简州新城管委会、淮州新城管委会、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实行“推进小组+管委会+投资运营公司”的管理运营架构。在推进小组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筹协调下,管委会按照“产城一体”理念推进新城规划建设、打造现代化产业基地,承担新城建设的日常工作、项目招商、投资管理、政策制定、社会事务等职能职责。
而在市级层面,成都设立了全国第一个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研究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新经济服务。
目前,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已组建完成,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新宇出任该委员会主任。新经济委主要职责任务为牵头制定新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建立新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统筹推进新经济发展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新经济产业发展,负责建立新经济发展管理制度。新经济委所需人员按照“编随事转、人随编走”原则,从成都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投促委等部门统筹调剂,并将市科技局创新创业职责划入市新经济委。
2
聚焦发展产业主责
两大新区设置重组十六个机构
除设置新机构外,成都市统筹调整市级部门内设机构,原则上市级各部门都要围绕产业生态圈建设调整优化或重新设置、专司产业发展产业促进或产业研究、产业服务等相应内设机构。
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也全面启动相应的内部机构重组。
成都高新区建立之初的定位是产业园区,主要承担2.5平方公里起步区的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和规划建设任务。目前,其管辖面积扩大240多倍,辖区人口达100多万,承接了传统行政区的所有职能,产业园的体制机制架构超负荷运转问题凸显,肩负产业发展主责的机构保障能力不足,机构设置的总体思路和框架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和发展需要。
为此,成都高新区按照“扁平管理、专业运营、全员聘用”的思路,设置重组16个机构。围绕产业发展,设立改革创新局、国际合作和投资服务局;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新经济,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局、生物产业发展局、科技与新经济发展局,建立“政策研究+招商引资+项目运营+保障服务”的全链条,提升成都高新区引领推动新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成都市委编办负责人介绍,两大新区改革后,均统一设置14个工作机构、2个直属机构的“14+2”模式,较调整前精简30%左右,总体形成了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综合保障“三大板块”的专业化运营组织架构,初步构建起与国家级新区战略定位及发展任务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3
打破诸多界限
实行全员岗位聘用
全员聘用、岗位聘任,建立按岗选人、按岗定酬的管理体系和项目绩效激励机制……无论是两大新区,还是几个新成立的管委会,均按照“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用人导向,打破人员身份界限、职级界限、部门界限、地域界限,让有能力的人挑岗位、有需要的岗位选能人。
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负责人介绍,成都高新区此轮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以岗择才,实施“全员岗位聘用、竞争上岗、绩效考核”,在编与编外人员一并竞争上岗,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行以岗定薪,改革薪资结构,在全区实施项目业绩考核,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待遇、评优评先等挂钩,并作为职务升降、岗位调整及聘用合同续订、终止的重要依据,所有岗位聘期为两年。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则采取三年一聘、岗动薪变。聘用条件着重体现专业水平、从业经历、管理经验、协调能力、敬业精神等能级要素。聘用程序自上而下、逐级选聘。执行岗位绩效薪酬制,依据岗位职能职责、难易程度和贡献大小核定薪酬水平,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高端人才引进可参照市场化水平“一事一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