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向投资要增长要质量要效益

16.07.2014  09:03

  核心提示

  要增长

  要质量

  要效益

  大力度、高效益的投资,不仅能够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加快完善,奠定支撑城市长远发展的硬件基础;还将推动三次产业提质升位,形成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强劲动力。

  投资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影响深远,直接关系着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设施布局和城乡形态。我们必须以对城市长远发展负责的庄严态度,全面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投资的引领作用,通过投资方向、结构、区域等的调整优化,带动城市空间、产业、生态、管理和城乡形态的转型升级,推动实现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而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增长。

  稳投资,就是稳增长;促投资,就是促发展。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要素中居于突出地位。下半年,要保持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成都就必须用好投资这一“压舱石”和“顶梁柱”。

  日前召开的成都市投资工作专题会议上透露,今年前5月,成都市完成投资2438.8亿元,同比增长1.7%。这一投资总量继续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同时主要经济指标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区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进出口等关键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面对下半年严峻的经济形势,成都明确,将以投资为重心组织经济工作,向投资要增长、要质量、要效益,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着力抓增量,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全面提质量,实现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深入促改革,释放各类投资主体活力;坚持可持续,构建滚动推进、健康发展的投资格局。

  基础设施投资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

  为城市长远发展

  奠定硬件基础

  成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时期,扩投资是调结构的重要基础。大力度、高效益的基础设施投资,不仅能够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加快完善,奠定支撑城市长远发展的硬件基础,更重要的是,也带动了城市空间、生态和城乡形态的转型升级、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就在本月5日,地铁2号线东延线开始空载试运行,东延线距离开通再进一步。到今年底,预计在建地铁项目的总里程将超过200公里(不包括已建成开通的2号线东延线),在建车站达到153座,创下历史纪录。

  地铁建设只是成都众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行时的一个缩影。成都地铁2014年度计划总投资将达到182亿元,是地铁开工至今最多的一年。而对于成都“立城优城”的“北改”,截至目前已启动实施项目583个,全年拟计划投资767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约407亿元。

  年底在建地铁总里程将超200公里

  成都地铁公司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正在建设的地铁项目有7个,包括1号线南延线工程首期工程、2号线东延线工程、3号线一期工程、4号线一期工程、4号线二期工程、7号线工程、10号线一期工程,线路总长约125公里,车站总数91座。

  “根据计划,今年还将开工1号线三期工程、3号线二期和三期工程、5号线一期和二期工程,开工总里程89.7公里,车站67座。”该负责人表示,到今年底,预计在建地铁项目的总里程将超过200公里(不包括已建成开通的2号线东延线),在建车站达到153座,创下历史纪录。到2016年,随着3号线一期工程和4号线一期工程的相继贯通,成都“双十字”形的地铁骨干网将形成,市民出行将更加方便。

  地铁项目的陆续开工也带来了投资的增长。该负责人介绍,成都地铁2014年度计划总投资为182亿元,截至5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约64.3亿元,同比增长74.96%。

  在骨干路网建设方面,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的进度也在加快。今年上半年,在全面完成天府大道、红星路、元华路和正公路“三纵一横”建设基础上,加快货运通道、创新大道等骨干道路和天保大道、三岔湖快速通道等区域路网建设,8月底前将集中启动实施中央公园周边路网、蜀蓉立交和北京路等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总投资163.5亿元,年内计划投资63.8亿元,1~5月完成投资15.3亿元,年内将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骨干路网。

  “北改”全年计划投资767亿元

  “北改”第一街幸福里五星级酒店紧锣密鼓加紧装修、金牛区茶花片区棚户区拆迁安置工作加快推进、北三环电力通道项目正在全面加速建设……7月,“北改”片区建设热火朝天。

  今年,成都市继续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北城改造加快推进。据悉,今年成华区计划实施建设项目440个,预计完成投资约420亿元,其中“北改”项目约占60%。金牛区加快推进235个“北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323亿元,而“北改”两年多以来,金牛区共实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1个,总投资超过前10年总和,达到155亿元,全区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北改”三区之一的新都区在今年计划实施总投资636亿元的98个重点项目建设,预计年度完成投资95亿元。

  成都商报记者从市北改办了解到,今年“北改”区域已启动实施项目共583个,全年拟计划投资767亿元,同比增长40%,上半年完成投资407亿元,同比增长46.4%。其中,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36.2亿元,旧城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95.3亿元,公建配套项目完成投资41.3亿元,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34.5亿元。“立城优城”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显示出强大的投资拉动效应。

  上半年新增建成区13平方公里

  今年上半年,成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顺利实施———全市基本建成和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3982套和15977套,新开工建设公租房9.3万套,已竣工并面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保障群体分配公租房5.3万套;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共启动项目86个,完成改造12693户。

  城市新区建设及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扎实推进,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建成区面积达13平方公里,完成新区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70亿元,完成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98亿元。同时,“百镇建设行动”方面,今年上半年,成都市17个试点镇共完成市政公用设施项目33个,完成投资10.5亿元,吸纳转移农业人口23545人。

  此外,今年上半年,成都还大力推进小城市、特色镇和一般小城镇改造的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784个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完工185个,累计完成投资201.4亿元。

  工业投资

  加大特色优势产业投资力度

  深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潜力

  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加大对汽车、电子信息、机械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投资力度,深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潜力,培育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成都工业投资将按照这一路径,力争下半年全面发力。

  日前,世界500强企业、我国汽车行业最大的上市公司———东风汽车与成都市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宣布将在蓉建设汽车整车生产基地,生产包括SUV、MPV、轿车多款车型及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东风三个品牌。项目预计将于9月动工建设,预计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数百亿元。

  这只是成都工业投资的一个缩影。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继续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前5月全市完成工业投资529.1亿元,其中,医药产业同比增长107.6%。此外,据市统计局统计,除了大项目外,今年上半年中小项目投资总量也大幅提升,同比增长52.8%。“从这一数据看来,今年上半年我市中小项目投资总量提升很快,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景象。

  引入东风神龙汽车

  按照东风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平的说法,作为东风公司的第一个乘用车项目,神龙公司在东风事业的整体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作用。神龙公司规划到2017年实现100万辆以上的产销规模,2020年突破150万辆。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展开一系列的战略合作,其中包括选址成都,建设神龙公司第四工厂。该工厂将导入新的产品平台,广泛运用PSA集团和东风公司的最新技术,生产MPV、SUV等高端跨界车型,进一步扩充神龙公司产品线,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成熟汽车市场的用户需求。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乘用车项目主要建设四大工艺齐全的汽车整车生产基地,车型包括SUV、MPV、轿车多款车型及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东风三个品牌。项目首期计划于2014年9月底正式动工建设,2017年初投产,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数百亿元。

  今年,一汽大众成都工厂产能也全面大释放,生产节奏已调至24小时三班倒工作制,确保人停机不停。在每分钟生产1辆新车的速度下,企业的日产量已达1820辆。3月末,沃尔沃成都基地再次改写了全年制造生产计划,从原来的3万辆提升至4万辆,新增1万辆产量的底气源于企业投产的第一季度便迎来了开门红。

  此外,吉利成都工厂今年销量也实现较高突破,一季度产量达到了12877辆,同时,通过注入了沃尔沃技术,企业新推出了2014款GX7,月销售量近6000辆,力争突破8000辆。

  2014年,成都经开区瞄准整车制造业跃上千亿元台阶。仅前4个月,经开区汽车整车(机)产量29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52%,终端销售破30万台大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5亿元。

  新川创新科技园引资超百亿

  电子信息产业,也是成都工业投资的一大亮点。

  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前5个月高新区工业投资45.6亿元,增长58.2%,增幅提升了61.2个百分点。在谈到项目引进时,他介绍,高新区成功引进了泰雷兹公司后,入区世界500强企业已达93家。同时,新川创新科技园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继今年2月深圳微芯生物公司总部、广东欧珀移动通信研发制造及运营中心、深圳宝德集团西南研发总部及云计算基地、广西晨华集团钢铁大宗电子交易中心4个项目成功签约落地之后,7月2日,新加坡丰隆集团、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好医生集团、南京三宝科技集团、四川艾普网络公司5家公司签约落户,“此次签约的5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总额达37.3亿元,至此新川创新科技园引资超过100亿元”。

  市经信委主任施跃华表示,成都通过大力推进工业“1313”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家政策走向和规划重点的对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业等重点领域,突出汽车、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新兴消费热点和投资热点,加快招引了一批投入产出大、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强的龙头项目及关键配套项目,“接下来将做好工业项目的招大引强,增加工业园区的承载能力,提高要素保障水平,推动项目多投快建”。

  “高新区的工业发展后劲十足,我们将积极推进高新区扩区工作,支持天府新区编制园区规划和完善基础设施。”施跃华说,还要帮助成都经开区加快北区承载能力建设,使这几个区域能够尽快具备重大工业项目入驻的条件。对于建设工业区所需资金,施跃华则表示,正在考虑创新开发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支持投资环境较好、发展基础较强的园区申报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服务业投资

  引导资金集聚投向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

  如今的成都,正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引导资金集聚投向总部经济、高端会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并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楼宇经济等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

  在三次产业中,上半年,成都市服务业投资增长表现抢眼。全市投资工作专题会上透露,今年,全市列入市级重点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共33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6249亿元。截至5月底,完成投资410.82亿元,占全市重点产业化项目投资完成额的66.3%。

  跨国公司总部踊跃入驻

  拥有首家国内A股上市网络游戏公司的深圳宝德集团将投资不低于15亿元,在成都建设其西南研发总部及云计算基地;国内生物高科技领先企业深圳微芯生物公司将投资10亿元,在成都建设其药品研发生产基地及总部……今年上半年,多家知名公司在成都设立了区域总部。

  “近年来,成都的总部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向成都商报记者介绍,成都的总部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外地企业总部迁入多,二是本土企业扩张速度快,三是跨国公司总部入驻踊跃”。该负责人表示,成都总部经济发展条件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截至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50多家在成都设立了分公司或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

  成都聚思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SYNNEX公司设立的中西部区域总部。“8年前我来成都时可谓只身一人,现在我们在成都的员工已超过500人,是公司在中国所有机构中规模最大的。”该公司总经理马黎环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表示,成都交通便利、通讯业发达、政务服务完善,人才储备丰富,这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软、硬件。“成都公司在研发技术等方面在全球都是领先的,我们每年可以实现30%~40%的业绩增长。”马黎环说,“我们的中国业务已开始逐渐向成都转移。

  天府新区成新增投资热点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目前看,中心城区仍是全市服务业项目投资拉动的主体,纳入市级重点的服务业项目数量、规模比重均在50%以上。“北改”区域和天府新区成为新增投资热点区域,新建项目重点在北部商贸综合功能区、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等区域。

  从项目投资主导产业看,商业综合体、商品市场园区、商务办公楼宇等商贸、商务服务类投资项目占主导地位,完成投资分别占全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额的51.7%和26.1%。电子商务、环保服务、科技服务及信息服务四类新兴服务业项目投资进展迅速,完成年度计划投资进度分别达到140%、100%、90.3%、82.3%。

  该负责人表示,下半年,成都将围绕服务业核心城市建设,以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着力加大对服务业重大项目的保障协调。全力保障青羊新区商业中心等30余个在建项目尽快投运,大力推动金牛区荷花池市场整体关闭提升改造项目、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京东成都电子商务物流基地项目等40余个省、市重大项目尽早开工,确保完成全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固定资产年度投资800亿元的目标任务。

  此外,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行,成都的市场活力也正进一步凸显出来———今年3月1日,成都市开始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极大激发了市民创业热情。截至6月底,成都新增各类市场主体5万余户,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700多家新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诞生。

原标题: 成都向投资要增长要质量要效益 下半年用好投资“顶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