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馆“智慧化” 能将博物馆“带回家”

19.09.2016  15:02
 

第七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16日在成都世纪城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博物馆里不再只有冷冰冰的文物

  昨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登记著录专业委员会和成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2016智慧博物馆论坛”,就中国智慧博物馆建设发展研究、智慧博物馆与文化传播、智慧博物馆的技术架构与实现、智慧博物馆的观众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学习研讨和案例分析。会议上,成都带来的智慧博物馆的前瞻与规划,让未来的智慧博物馆呼之欲出。这也成为昨天“博博会”最大的亮点。

  数字化展示:

  把博物馆“带回家”

  在本届“博博会”上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展示区,观众通过三维眼镜,就可以看到金沙祭祀区的发展形成,到最后发掘出土的过程。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吴彬介绍,“我们做了两个项目,一个是VR的技术做了一个三维视频“时光宝盒”,它是运用在遗迹馆。”而在金沙博物馆遗迹馆考古炭坑的上空,盛大的古蜀金沙祭祀仪式正在举行,带领游客穿越到几千年前的祭祀现场。金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金沙太阳神鸟出现在游客面前,游客伸出手,向左向右或者来个旋转。太阳神鸟就这样通过3D建模技术,在游客的指挥下任意旋转、放大,让人多角度、高清晰地观看文物结构。“我们还推出了APP,通过扫描,就可以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观众不仅可以在成都当地体验,还可以把它带回去,带到全世界各地,让他们没有机会来成都的亲朋好友也可以分享。”

  智慧化平台:

  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

  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科技信息所所长付强介绍了成都市正在搭建的全市博物馆的共性化智慧化的共享平台。他说,这一套系统大家都能用,避免大家各自为政。以前博物馆都是单打独斗,相互之间交流不多。我们通过智慧博物馆,打造一个整体的博物馆联盟和成都博物馆的整体形象。游客到成都之后,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就可以了解成都所有博物馆的情况。他们也不需要分别到各个博物馆去买票,找路、咨询、购买文创产品。到成都来之前,游客首先登录这个平台,看完之后就清楚自己要去看哪些亮点和感兴趣的,甚至周围的第三方服务,也能一网打尽,安排好住宿交通餐饮,全程的配套产品,参观完后,再带回成都的数字文创产品,把成都带回去。

  大数据支撑:

  量身定制你的博物馆之旅

  四川大学博物馆的李林带来了大数据支撑下的博物馆展览设计和观众体验研究。他说,博物馆有巨大而独特的文物资源,博物馆衍生的文化产品,比如教育活动、博物馆进社区,让更多的人能接触到博物馆,如何对观众进行量身定做,离不开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数据采集。

  “除了展览活动,博物馆还可以为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博物馆活动。智慧化、个性化。博物馆能把自己的目标观众的偏好准确定位,然后推送各种适合的文化活动,让他们除了看展览,也能参与到博物馆的创新文化活动中来。”依靠大数据支撑,当我们能把一家、一个地区,甚至全国的博物馆观众人群的特点、偏好、目的、喜欢的体验方式都统计出来,能帮助博物馆做出前瞻性的决策。

  文博界

  “大腕”支招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峰:成都文博人可以依托天府之国的历史优势,充分发挥各自馆藏和地域的文化特色,做出自己的文创产品。不要以为只有实物是文创,服务同样是文创。针对博物馆的不同群体,博物馆可以尝试提供不同的服务,为观众进行精准服务,这也是一种创意。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为将成都的文化更好地保存和传承下去,就要保护好城市独特的个性和格局、具有城市历史的街区、城市中散落的文物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看来,成都目前在这些方面是做得很好的,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是连接一座城市的过去和今天的场所。我认为,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发展中,不仅要进行文化的保存,也要让民众了解和学习,才能更好塑造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我认为,成都当下可以着力提升文创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大力挖掘成都自己的文化特色,独特的东西永远都吸引人,当然,原创性是一个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不要简单地模仿,成都要努力结合自己的地域文化,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要将成都人、成都景、成都史,都品牌化,特色化,就是我们说的“成都范儿”!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齐密云:成都有了世界文化城市的定位就需要更深厚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让其服务于当下。成都的信息文化沟通是很畅通的,以成都博物馆为头,需要更多的横向联系,挖掘自己的资源和优势。有了基础,发展就会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