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实施成都制造8项推进计划 完成技改投资1600亿

25.02.2016  11:47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成都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大力发展制造业是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引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成都要打造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如何抢占发展先机?

近日,我市研究审议了《成都制造2025规划》,瞄准“中国制造2025”,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坚持走“高端高效、集约集群、创新驱动、联动融合、绿色循环”发展道路,把握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方向,以量质并举为主线,以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提档升级传统产业,优化发展空间,提升发展环境,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多元支撑的发展新格局。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蓝图绘就,关键是把蓝图变为现实。昨日,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今年,我市将大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开展工业“竞进拉练”,重点实施产业发展、工业项目及投资、空间布局、园区建设等8个专项推进计划,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6.5%,力争达到7%;实现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5000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000亿元,完成技改投资1600亿元,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200亿元。

一线·“开局”实景图

东风神龙成都工厂

今年5月前开始试产

2月15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工厂,张钊铜和他的同事在冲压车间正加紧调试设备。在这个拥有数条高速生产线的冲压车间,“每分钟就可以冲压生产零件15个。”张钊铜介绍说,全封闭式车间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也能有效降低噪音。“目前,车间已进入设备安装和调试后期阶段,正为全力投产做准备。”

去年11月底,“成都造”首台东风标致SUV整车样车在这里下线。春节前,数十辆新车下线,并被送往欧洲等地进行路测和检验。今年五月,该工厂将实现线上预批量生产,其高端车型将达到与欧洲同步开发。预计今年10月将正式投产,并有望年底进入市场。

该项目自2014年10月16日开工以来,不断刷新建设速度。“类似规模的工厂建设通常需要两年半时间。”神龙成都工厂党委筹备组负责人吴政介绍说。不仅如此,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也让人叹为观止。在诞生“白车身”的焊装车间,多达5200个焊点,全部由435个机器人、167个夹具、44个转台自动完成。在主车间,仅有操作人员不到100人,为同等规模传统汽车制造厂的1/10。

与此同时,近10家零部件战略供应商也紧跟神龙汽车步伐,加紧布局成都市场。未来,该项目有望实现本地配套率70%以上,其建设进度备受成都本地零部件企业关注。目前,成都正加快布局“3+N”工业园区,其中要提升成都经开区工业承载能力,规划建设“大车都”板块,神龙项目无疑提供着重要支撑。

菁蓉小镇加紧“扩容”

2018年建成园区120万平方米

2月22日,元宵佳节。郫县“菁蓉小镇”的光谷创业咖啡执行总监施勇臣却顾不上回家,他要为3月份启动的首届“菁蓉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而忙碌。开年以来,施勇臣和他的同事就没有片刻清闲,因为大赛各个环节都要提前细化准备。

“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扩大‘菁蓉小镇’品牌影响力,同时也为全省创新创业工作探索更多经验。”2015年以来,作为郫县“菁蓉小镇”引进的首个创新创业孵化器,光谷咖啡就一直活跃在“双创”活动最前沿。

以引进光谷咖啡创新创业孵化器为代表,郫县发展工业定位为小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并建立了专业招商团队,不仅找到了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拓宽了工业发展的路子。今年1月,郫县“菁蓉小镇”举行了大数据产业相关项目入驻签约仪式。其中,投资近50亿元建设成都大数据产业园引人注目,并由此加快了“一港三园一总部”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步伐,形成了从研发到孵化和产业化“一条龙”体系。以大数据、无人机等新兴产业为着力点,郫县在“菁蓉小镇”的产业发展上,立足于“互联网+”思维,积极构建起现代产业支撑。

与此同时,“菁蓉小镇”的“扩容”规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到2018年,建成创新创业园区120万平方米,聚集创新创业人才3万-4万人,引进2000家以上创新创业企业、500家以上基金及投资机构,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菁蓉创客小镇。从最初的郫县速度到工业提档升级,再到现在菁蓉小镇的创新驱动,成都工业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已经日益显现。

深读·“开局”路线图

实施14个产业推进计划

抓好项目多投快建

实施产业发展专项推进计划,我市今年将组织实施14个产业2016年推进计划,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做大总量,做优质量,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补强薄弱环节,培育新的增长点。对标《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及技术路线图,梳理我市重点优势企业、成长型企业及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产品和技术,滚动推出企业及产品“红名单”,做好重点扶持,争取一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队”。

同时,我市今年还将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招商引资的融合互动,突出抓好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重大项目配套本地化,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运行监测,建立完善14个产业统计体系。2016年,预计电子信息等5个突出发展产业实现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000亿元,生物医药等5个加快发展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食品等4个优化发展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

在实施工业项目及投资专项推进计划方面,我市今年将抓好项目多投快建,加强政企、部门和市县之间的沟通协调联动,优化政务服务,强化台账管理,及时解决问题,确保重大项目当期用地用能需求,加快形成更多的实物投资量。同时,促进集群招商突破,强化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招商,狠抓龙头项目和关键配套项目引进,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重大产业项目布局支持。此外,还将严格落实投资考核,坚持每月在市政府常务会上通报全市及区(市)县投资和重大项目进展,完善注册项目移交促建等工作制度,加强定期督查和日常巡查,确保年度投资任务落到实处。

实行园区分级管理

完成“3+N”空间布局体系

在实施空间布局专项推进计划方面,我市今年将根据《成都市工业空间布局规划》,科学编制“大智造”“大创造”和“大车都”3大工业板块发展规划,做好工业集中发展区空间规模调整工作,并按照产业布局方案,进一步优化重点产业的区域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实行园区分级管理,3大工业板块由市上统筹管理,集中优势资源推动发展,高新区、天府新区和经开区分别负责具体规划建设管理;N个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工业点)由所在地负责规划建设管理,市上加强业务指导,合理配置资源,统一绩效考核。此外,还将实施现代产业新城示范工程,探索产城一体规划、园区同步建设、资源统筹配置的互动发展机制,重点抓好寿安、淮口、丽春、沙渠、羊安等示范点建设。2016年,“3+N”空间布局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00亿元以上。

在实施园区建设专项推进计划方面,我市今年将完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按照空间布局规划和“三规合一、多规衔接”要求,重点做好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订完善并组织实施,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区、中德、中韩、中法等中外合作园区、成甘等市州合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安排好重大项目年度用地指标。同时,创新园区开发机制和模式,重点做好顶层设计,理顺关系,推进投建管分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和放大作用,设立园区发展基金,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开发模式,选择一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展试点,鼓励兴办“园中园”。此外,还将加大园区闲置土地清理,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重点是完成园区已批未建土地的清查工作,制定处置方案,适时启动收地程序,盘活存量用地,腾挪发展空间。

加快示范区(点)建设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在实施创新驱动专项推进计划方面,我市将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布局,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重点推进成都科学城规划建设,引导区(市)县围绕产学研用、技术引进、成果转化等领域,加快大数据创业基地等示范区(点)建设。同时,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围绕重点产业,进一步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推进技术、评价、标准、认证等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做好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工作。

此外,还将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平台作用,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依托“创业天府·菁蓉汇”,继续推动区县开展主题鲜明的创新创业活动,充分发挥天府软件园创业场、蓉创茶馆、E创空间等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的效用,不断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孵化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在实施企业培育专项推进计划方面,我市将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中小企业成长和小微企业帮扶三项工程,组织实施财金及融资工作推进方案,组建市工业企业品牌咨询专家委员会,加大对“红名单”企业、名优特新产品的支持,重点培育上规模、规模上台阶企业和“成都造”品牌。同时,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发挥银企校院“四方”平台等效用,加强对中介组织的扶持,提升中介组织服务水平,完善市县和园区三级联动的服务体系。此外,还将重点梳理我市规上企业停工、闲置、低产能产出利用情况,分行业制定清理方案,有序推进产能置换、兼并重组、升级改造。2016年,计划动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100户,培育中小企业1000户;预计全市工业企业贷款余额480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500亿元。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搭建成都工业云平台

在实施“互联网+制造”专项推进计划方面,我市将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重点抓好示范项目,培育示范企业,推广定制研发、定向服务方式,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制造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试点;在轻工、食品等传统行业,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营销服务等环节的示范应用。

同时,实施成都大数据发展行动方案,加快搭建成都工业云平台,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支持工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IT资源池,推动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资源的开放共享。此外,还将开展智慧园区试点建设,重点加快园区网络基础和应用基础建设,搭建线上线下园区管理和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2016年,预计使用工业云企业数300户,用户数3000个以上,培育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1户。

鼓励军地合作研发项目

加快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系

在实施军民融合专项推进计划方面,我市将加快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系,重点完成军民融合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规划,推进航空、信息安全等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打造核能及核技术应用基地、激光产业园等特色园区,争取国家重大专项落户成都,鼓励军地合作研发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推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核能及核技术应用等优势产业发展,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关联产业发展。

同时,我市将推动军民融合体制创新突破,在军工投资体制、“民参军”机制创新、知识产权解密和转移转化等方面,形成一批改革试点方案和专项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政策支持;建立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组建军民融合产业协会,搭建军工成果交易和军转民项目发布、军民科技创新等平台,推进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此外,还将建立完善推进机制,建立军民融合协调机构,完善产业统计体系,强化要素支撑,优先保障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当期用地和用能需求。2016年,力争军民融合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

本报记者 杨彩华 实习记者 李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