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成都创造的20个第一

27.12.2014  14:29

    马可·波罗说成都是“历载富强”的强大都市,19世纪法国旅行家古德尔孟赞叹成都是“东方的巴黎”。外观之下,成都的确有着强大的经济、文化内核支撑,并创造了无数个历史的辉煌。纸币是中国发明的,而成都是纸币的发源地;饮茶文化始于中国,但始于四川;隋唐至宋代,有“蜀戏冠天下”“蜀刻甲天下”。关于成都,还有许多不为人们所知的“第一”,世界最早用天然气、中国最早的出版家、中国最早的戏班子、中国最早的春联……

    历史已记取了成都的荣光。《史记》《汉书》《华阳国志》《成都府志》《全蜀艺文志》……阅读史书方志里的成都,总是被成都文化的创造力吸引,令人感到滋养、提神。

    成都文化的繁盛离不开成都人。千百年来,成都人开交通、看世界、启教化、活经济、兴文化,用自己的才智,不断创造着新事物、新思想,推动着这座和谐包容的城市不断前行。本期《成都故事》,我们“志说成都”,告诉您知道或不知道的——成都创造的20个第一。

    交通

    1

    古蜀栈道 世界最古老的“高速公路

    空中俯看,蜀地四面高山环抱,历史上是有名的“四塞之国”,古代交通甚为困难。然而,大山挡不住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古蜀先民在沟通世界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了若干中国第一或世界第一,这其中,栈道、笮桥都是他们的伟大创造;而到了明代,四川的驿站数量,也创下了全国第一的纪录。

    连接四川和中原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蜀栈道,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高速公路”,是保存至今的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古罗马大道历史更为悠久。专家认为,蜀道全长约4000公里,是中国古代建造时间最早、存在年代最久、沿用时间最长、线路最艰险复杂的古交通要道。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巴蜀亦沃野……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通常意义上的蜀道,主要是指穿越秦岭巴山的7条栈道。由于是沟通秦国和蜀国的交通要道,故被称作“秦蜀栈道”。秦蜀栈道起至西安,终至成都。秦汉至隋唐时代,关中成为多个王朝政治中心,蜀道越来越被重视。由关中经秦岭至四川的道路也先后开通多条,有陈仓道(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等,连接上述道路通往四川成都的蜀道主要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这7条线路就是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也是目前较为普遍认可的蜀道概念。时至唐朝,秦蜀栈道才称为“蜀道”。

    在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擅长以地理知识分析古蜀栈道的刘开榜看来,先秦时候就已经有栈道。从地理知识的角度来说古蜀栈道采用的是捷径原则,越过秦岭从嘉陵江这边过来,距离成都是最近的,再往西南方向走就可到达。而且,还可以避开北边更为凶险的崇山峻岭。

    绝壁作业 修建过程充满智慧

    “古人修路有4个原则:沿溪河成道、岭横越垭、陡峻盘旋、险绝而栈,通过考察和研究可以发现古蜀人当时的地理知识已经很丰富,这些栈道都是古蜀人智慧的体现。”刘开榜说。

    古蜀栈道穿越秦岭、巴山间,开辟于悬崖峭壁旁,沿着山壁河谷伸向远方,历代文人用“飞阁”、“云栈”命名蜀道,用“栈道连天”来形容蜀道是贴切的。栈道的结构十分科学,其修筑过程又十分艰巨。栈道的凿孔、架梁、立柱、铺板等工序,几乎全部是在绝壁上凌空作业。在火药尚未发明,石坚不受斧凿的情况下,人们只好采用“火焚水激”法开山破石。即先用火烧石面,待石温很高时突然用凉水激冲,热石受冷裂开。这与先民发现四川地区的山石多为石灰岩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在细节的处理上古人也很智慧,以属于金牛道的明月峡栈道为例,细心的观察者会发现栈孔设计奇巧而科学,首先栈道孔眼里边还有一个小方形拴眼,目的是把横梁套住,防止木料滑落。其次,横梁的放置也有技巧,横梁比孔眼口径要小一些,当带木栓的横梁放进孔眼后,经抖动让木栓落在拴孔里自然铆住横梁,然后再用楔子把横梁楔实,木梁就自然紧固了。为了防治横梁向下滑脱,孔眼是向上倾斜的。再者,孔眼旁边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小槽,可以导出雨水防治木料腐蚀。

    从在崖壁上凿孔的形状和深度看,要想在坚石和次坚石中凿出标准形状的孔,需要那种具备足够强度和韧性的材料,如果不是钢也许就是很好的合金,这表明当时的成都地区冶金水平应该是非常高的。

    典故众多 都有自己的故事

    关于古蜀栈道,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当年,在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分得巴、蜀、汉中三郡的刘邦,利用韩信提出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计策,麻痹了陈仓(今宝鸡东)的守将,率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刘开榜认为:“刘邦当时所要建造的那条栈道的方向北面,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北边没有真正的道路,除了崇山峻岭还有峡谷,而且雾气、毒气过重,从地理的角度上来说是不可逾越的天险。刘邦想别人不敢想,最终做出了惊人之举。

    金牛道上最险要的剑门关也是赫赫有名,绵延数百里的大剑山七十二峰形如利剑,却在其中有一个天然的缺口,这个缺口便是剑门关之所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也正是这里。刘开榜表示,剑门关的形成与地层有关:“剑门关那个地方其实就是一个断崖。形成的原因是地下的地层出现裂隙,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风化和垮塌,最终形成断崖,这种地形是典型的易守难攻的地形。

    虽说以一抵万有些夸张,但剑门关确实是从未被人从正面攻破过。蜀汉后期,姜维以三万之众,凭借剑门关天险,抵御钟会的十万大军。直到邓艾偷渡阴平道,刘禅不战而降,诏令姜维投降,剑门关才易主。

    2

    笮桥 古蜀人最早发明

    古蜀人为了突破封闭,在发明了栈道的同时,又创造了笮(音zuó)桥。笮桥起源甚古,其最初运用与笮人有关,《广韵》对“”解释说:“竹索也,西南夷寻之以渡水。”笮桥主要用在河流绝壁无以渡越之处,后来又演化出多种形制。

    古时成都的七星桥中,其中一座桥名笮桥(竹编桥)。杜甫有一首《陪李七司马江上观造竹桥(即笮桥)》写道“伐竹为桥结构同,蹇裳不涉往来通”。笮桥有多种形式,至今在四川尚可见到的还有编网的藤桥、岷山上的竹索桥、都江堰的安澜桥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铁索桥。

    3

    驿站 明代四川居全国第一

    成都从秦汉开始就是中国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历朝历代都在这里设立过众多驿站。所谓驿站,就是古时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到了明代,四川共有水、马驿站199处,成为全国驿站最多的地区。

    在明代,四川重要的驿站线路有三条,分别是成都府至重庆府,由此经水路、陆路出川前往湖广;成都府至龙州(涪江发源于此,北至陕西)驿路中途可分路去现在的阆中,或者从广元出川入陕西;成都府至会川卫(今云南会理县),由此过金沙江,入云南元谋县境。据万历《大明会典》记载,四川的驿站数量达到144处,《大明会典》成书之后,四川的驿站数还不断增加,据专家考证,《大明会典》还遗漏了四川驿站55处。

    当时,锦官驿是全省最大的陆路马驿,也是最大的水驿,可以说是四川的水马驿总站。该驿站设在东门外合江亭、水津街一带,每年政府都要拨银3927两保证驿站的运行,这个驿站也是四川最热闹的驿站。在政府的管理下,驿站的主要功能是“以便公差人员来往,军情重务,公文递送”。以北京到成都的驿站为例,陆路5762里,共96站,限192日抵达。民众也可以往来于驿路,但是一旦听见驰马铃声,立即靠边让道。

    除了驿路之外,明代四川的交通线不仅比前代多,而且路况大有改善,平原上的站道路面较宽、较结实,丘陵山区的主要道路大多铺上石板。明代四川的交通建设,在全国成就显著。(记者 周维)

    文化艺术

    成都自古便是一个文人汇聚、艺人辈出之地。唐代成都是全国戏剧中心,有“蜀戏冠天下”之说;唐代成都地区是我国最早的雕版印刷书中心,国内现存最早的印刷品、世界最早的出版家群在成都;中国第一副春联出自成都……

    4

    蜀戏冠天下 最早的戏班子出现在成都

    先秦时期,成都地区带有文艺性质的表演就广泛存在于原住民中。秦入巴蜀后,仍得以延续。特别是东汉时期,豪族经济发达,大大刺激了汉式民乐发展。至唐、五代,蜀戏达到最为鼎盛时期,出现了“蜀戏冠天下”的局面,唐代成都是全国戏剧中心。

    两汉时期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蜀戏奠定了基础。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击鼓说唱俑”、四川博物院的“立式说唱俑”,都出土于成都,是当时成都文艺活动兴盛的体现。战国名篇《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其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中的“下里巴人”即是四川民间歌舞或歌舞者的代称。据《太平广记》、《稗史汇编》等记载,自蜀郡守李冰起,便有《斗牛》之戏。三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四川第一曲讽刺戏《忿争》,可谓是川剧戏剧的鼻祖。

    唐中后期至前后蜀是戏剧黄金时代。当代艺术史家任半塘在《唐戏弄》中就有“蜀戏冠天下”之说,认为在戏剧演出方面,“天下所无蜀中有,天下所有蜀中精”,对蜀戏称颂备至。

    唐代蜀戏剧种丰富,其中以科白、歌舞讽刺剧和武打戏、傀儡戏尤为著名。其中,据现存史料来看,武打戏亦最先出现于成都,后蜀《灌口神队》就是一出歌舞武打戏。

    产生于中唐时的科白剧《刘辟责买》位列唐代四大讽刺剧之首。前蜀时的独幕歌舞讽刺剧《麦秀两歧》倾诉民间生活疾苦及当时政治之罪恶,虽然该戏是以前蜀主王衍为题材,但孟昶看过此戏,认为其触忤时政,竟将戏剧演员当场处死。

    当时成都著名演员很多,上述剧目中演出者皆称名角,但大多数未留下姓名,可考知姓名的还有锦锦、刘真、王含扬、安悉香等人,其中,刘真还是一位反串旦角的名伶。值得一提的是,蜀中戏剧演员还组成了我国最早的戏班子,据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一个戏班子既有五人,则生、旦、净、丑当已俱备。

    此外,当时戏剧舞台布景及服饰等也领先全国,前蜀主王衍在宫内演出《蓬莱采莲舞》时,在后台用皮袋通过管子向舞台上铺设的“地衣”鼓风,形成波浪之形。这种舞台效果,应是舞台布景技术前所未有的发明。

    到了清代,南北各地声腔随着大移民纷纷传入四川,各种艺术相互交流,各声腔和艺人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拥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的川剧。

    5

    世界最早的出版家群在成都

    唐代成都地区是我国最早的雕版印刷书中心。迄今有明确刻印地点的唐代雕版印刷品,是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发现的《剑南西川成都府樊赏家历》(简称《樊赏家历》),残页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该书是唐僖宗在成都避乱时,由成都樊赏私家刻印发售的历书。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量大,事实上是有禁不止。

    在伦敦、巴黎、北京等图书馆保存着十多份带有“西川过家真印本”字样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都是在尾题经名之下,并由年月日明确题记。包括“龙池坊卞家”、“成都府樊赏家”、“西川过家”等,上述人物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出版家,而且都集中在成都。

    6

    薛涛笺 成都首创彩色笺纸

    唐代成都就是全国著名的造纸中心,成都产麻纸已冠绝天下。浣花溪边,集中了近百家造纸作坊。蜀纸是皇家贡品,更是朝廷专用公务纸。唐、五代时,王公贵胄写诗作画,都花费重金从成都购买蜀纸。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纸和印刷》也认为:“四川从唐代起就是造纸中心。”成都纸家深刻影响了我国的造纸业。

    纸分为生纸和熟纸。熟纸是指对生纸进行各种技术处理的加工纸,成都的纸张加工技术在此时领先全国,创制出不少名贵加工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包括:金花笺、滑石笺、鱼子笺等。

    唐代成都另一种主要的纸是以树皮为原料的皮纸,因常见用楮树皮,又称为楮纸。而成都最著名的当属用芙蓉树皮制作的彩色笺纸——薛涛笺,又名“浣花笺”。薛涛是唐代著名女诗人,她迁居成都百花潭,亲自制作深红色的小彩笺,用于诗文写作,这种笺就被称作薛涛笺,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厚爱。